王興勝 楊智慧 滕正青 屈紅梅 巨煜華 劉海龍 張秀玉
(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 甘肅 白銀 730900)
老年人是胰膽系統疾病的高發人群,開腹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70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免疫功能低,常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基礎疾病,應激能力、承受心理負擔和壓力的能力顯著下降,導致開腹手術的風險加大,手術并發癥增高等[1]。因此,高齡患者不宜行開腹手術。治療性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屬于微創介入治療,具有恢復快、創傷小、并發癥少的特點[2,3]。本院對高齡胰膽系統疾病患者施行ERCP,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208 例ERCP 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B 超、腹部CT 和/或MRI 確診為膽胰系統疾病。按照患者年齡大小分為高齡組(年齡≥80 歲,n=70)和低齡組(年齡:60 ~80 歲,n=138),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行治療性ERCP,由2 名具有ERCP 操作經驗的臨床醫生進行操作,患者術前禁食8 ~10h,行碘過敏試驗測試,采用切開刀和導絲選取十二指腸乳頭插管,確保導絲已完全進入導管后施行碘造影,根據疾病情況進行相關治療。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囑患者禁食、禁水12h。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負性情緒進行評價[4];采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內皮素-1(ET-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比較兩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評價[5]:治愈:X 線檢查結果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好轉:X 線檢查結果好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上述指標無改善;死亡:經治療后死亡。記錄兩組患者切口感染、腹部出血及高淀粉酶血癥發生情況,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20.0 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中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治療后低齡組較高齡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顯著下降(t=2.665,2.46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變化情況(±s,分)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變化情況(±s,分)
組別 例數 時間 SAS SDS低齡組 138 治療前 54.68±4.32 58.95±4.83治療后 44.58±3.14 46.28±3.54 t 12.188 13.824 P 0.000 0.000高齡組 70 治療前 54.74±4.08 57.64±4.79治療后 47.46±3.34 49.26±3.75 t 10.293 11.048 P 0.000 0.000治療后組間 t 2.665 2.460 P 0.014 0.022
低齡組較高齡組患者CRP、ET-1 及TNF-α 等炎癥因子水平顯著下降(t=2.441,2.158,2.065;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變化情況(±s,分)

表3 兩組炎癥因子變化情況(±s,分)
TNF-α(μg/mL)低齡組 138 治療前 158.34±40.27 5.32±1.53 2.78±0.89治療后 89.32±20.28 3.09±1.14 1.15±0.38 t 24.025 18.226 12.983 P 0.000 0.000 0.000高齡組 70 治療前 157.32±38.85 5.45±1.58 2.80±0.84治療后 100.45±31.25 4.15±1.26 1.75±0.54 t 14.328 12.054 10.296 P 0.000 0.000 0.000治療后組間 t 2.441 2.158 2.065 P 0.021 0.040 0.048組別 例數 時間 CRP(mg/L)ET-1(ng/L)
高齡組患者住院時間較低齡組長(t=6.353,P<0.05),高齡組住院費用較低齡組花費高(t=10.265,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腹痛緩解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低齡組 138 2.42±0.72 3.15±0.78 7125.24±279.85高齡組 70 2.58±0.78 4.95±0.87 7432.58±331.20 t 0.612 6.353 10.265 P 0.547 0.000 0.000
兩組均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99.27% VS 97.14%)和并發癥發生率(2.16% VS 2.8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86,0.092;P>0.05),見表5。
胰膽疾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較為常見,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隨著手術器械和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ERCP 已成為胰膽疾病治療的首選[6-7]。Tohda[8]等證實,雖然老年人機體的各項指標處于衰退時期,機械性能較差,但應用ERCP 較為安全,術后并發癥較少。閆國強[9]同樣采取ERCP 對72 例胰膽疾病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7 例并發癥,經有效治療后,均順利出院。因此,ERCP 為治療胰膽疾病的安全、有效地方法。
研究發現,炎癥反應貫穿于胰膽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整個過程中。CRP 和TNF-α 是參與機體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的重要介質,它們的激活在胰膽系統疾病炎癥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表達可加重炎癥反應[10]。ET-1 水平的升高可導致胰腺及胰外器官的損傷,增加對NK-κB 信號通路的刺激,增加疾病的炎癥反應。因此,筆者對這3 種指標進行評價,結果顯示:低齡組較高齡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顯著下降(t=2.441,2.158,2.065;P<0.05);同時高齡組患者住院時間較低齡組長(t=6.353,P<0.05),高齡組住院費用較低齡組花費高(t=10.265,P<0.05),提示高齡組患者的炎癥反應較重,恢復較慢,加重經濟負擔。在對患者的臨床療效的考察過程中發現,高齡組存在2 例(2.86%)死亡患者,分析原因:可能與老年患者機體功能差,存在多種并發癥有關。
焦慮抑郁是一種負性情緒,患者被確診為胰膽疾病后,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這些反應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尤其對于高齡患者。本研究顯示,治療前低齡組和高齡組患者SAS 和SDS評分均高于正常范圍,治療后低齡組較高齡組患者SAS 和SDS評分顯著下降(t=2.665,2.460;P<0.05)。分析原因:在未手術前患者充滿了焦慮等負性情緒,圍術期進行心理疏導后負性情緒得以改善,而高齡組SAS 和SDS 評分仍高于低齡組是由于高齡組患者隨著年齡增長理解能力變差。因此,治療性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對高齡胰膽系統疾病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