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雷員華 廖菊英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腦科四區 廣東 深圳 518108)
有研究報道證實,氣管切開術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喉返神經造成損害,繼而引發吞咽內收反應的減退以及后敏感性的降低,從而可能增加誤吸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1]。因此,針對氣管切開術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說話瓣膜主要是指一個銜接于氣管套管處的單向通氣閥門,在吸氣時通過打開瓣膜,可促使氣流經由瓣膜打開的缺口進入氣道,而在呼氣時通過關閉瓣膜,促使氣流自氣管導管和氣管間隙經由上呼吸道呼出,繼而在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言語功能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然而,迄今為止關于說話瓣膜是否能改善呼吸功能尚未見研究報道。鑒于此,本文通過說話瓣膜干預對氣管切開患者的呼吸及吞咽功能影響并進行深入的分析,旨在為說話瓣膜干預應用于氣管切開患者中提供參考依據,現作以下報道。
選取2017 年12 月—2020 年4 月于我院接受氣管切開治療的患者62 例。隨機等分成研究組及對照組,每組31 例。研究組男女人數比為19/12 例,年齡33 ~74 歲,平均年齡(54.21±10.66)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及以上17 例;婚姻狀況:已婚20 例,未婚9 例,離婚或喪偶2例。對照組男女人數比為20/11 例,年齡32 ~75 歲,平均年齡(54.29±10.65)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及以上18 例;婚姻狀況:已婚21 例,未婚9 例,離婚或喪偶1 例。兩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納入對象均接受氣管切開術,且留置套管;(2)氣管切開時間在1 ~30d 內,且各項生命體征穩定;(3)年齡≥18周歲;(4)無臨床病歷資料缺失。排除標準:(1)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等可能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的疾病者;(2)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發生病變者;(3)無法正常交流溝通或伴有精神疾病者;(4)因各種原因退出者。已獲得納入對象同意,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2 干預后兩組CNSAT 吞咽能力評估量表評分對比(分,±s)

表2 干預后兩組CNSAT 吞咽能力評估量表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口唇運動 流涎 舌部運動 喉部運動 咳嗽 飲水試驗研究組 31 12.40±1.23 13.24±1.50 13.10±1.49 15.77±1.39 15.23±1.38 13.24±1.32對照組 31 20.17±1.59 21.44±1.39 20.73±1.85 22.56±1.74 21.04±1.87 20.12±1.33 t 21.521 22.325 17.884 16.976 13.919 20.44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主要包含健康宣教,遵醫囑用藥,營養支持以及鼻飼前后采用溫開水沖洗胃管等。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用說話瓣膜干預,具體操作如下:說話瓣膜佩戴前全面評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明確是否需吸痰處理,氣囊是否可放氣等情況。隨后采用無菌紗布完全覆蓋氣管套口,掌握患者的發音情況,確定患者不存在禁忌癥后完成說話瓣膜的佩戴。每次佩戴前務必對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予以徹底清除,并保證氣囊已進行放氣處理,維持呼吸道的通暢。佩戴時要求操作者以食指和拇指輕輕固定氣管套管,另一只手則將瓣膜放置于套管的入口處,同時以順時針的方向旋轉。根據患者的佩戴耐受狀況,循序漸進地增加佩戴時間,初次佩戴時間≤30min。患者除睡眠時間外可一直佩戴說話瓣膜,但在佩戴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表情、脈搏、呼吸以及主觀反映等,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停止佩戴。待患者佩戴7d 后各項指標均無異常,則可長期佩戴。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呼吸功能變化情況,干預后吞咽功能,并發癥控制效果。采用呼吸系統癥狀分級量表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主要指標包括喘息、痰量、咳嗽、肺部哮鳴音以及胸膈滿悶等,按照癥狀輕、中、重分別計分0、5、10 分,總分0 ~50 分,得分越高反映機體呼吸功能越差[3]。吞咽功能主要是通過CNSAT 吞咽能力評估量表進行評估,主要內容涵蓋口唇運動、流涎、舌部運動、喉部運動、咳嗽以及飲水試驗6 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癥狀嚴重分成A ~D4 個等級,0 ~36 分,得分越高反映吞咽功能越差。并發癥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支氣管痙攣、氣道阻塞以及誤吸等。
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完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研究組及對照組呼吸系統癥狀分級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呼吸系統癥狀分級量表評分對比(分,±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呼吸系統癥狀分級量表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研究組 31 33.84±11.28 9.02±4.32 11.441 0.000對照組 31 33.90±11.31 17.47±8.39 6.496 0.000 t- 0.021 4.986 - -P- 0.983 0.000 - -
干預后研究組各項CNSAT 吞咽能力評估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研究組并發癥中,吸入性肺炎1 例,支氣管痙攣2 例,氣道阻塞1 例,誤吸1 例。對照組吸入性肺炎3 例,支氣管痙攣4 例,氣道阻塞2 例,誤吸3 例。研究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6.13%,低于對照組的38.71%(χ2=3.971,P=0.046),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目前,臨床上針對氣管切開患者主要采用室內消毒以及超聲霧化濕化痰液等方式促進痰液的排出,繼而是改善呼吸道的通氣功能。然而,上述干預方式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整體呼吸功能,亦無法有效縮短患者的拔管時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說話瓣膜又可稱之為語音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應用較為廣泛,而在國內的應用并不多見,相關研究報道亦不常見[4]。由此,探討說話瓣膜干預對氣管切開患者的呼吸及吞咽功能影響具有較高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及對照組呼吸系統癥狀分級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了說話瓣膜應用于氣管切開患者中,可明顯改善呼吸功能。分析原因,認為佩戴說話瓣膜后患者的生理性呼氣末壓獲得恢復,從而有效避免肺泡的早期閉合,促進了肺泡的擴張,增加功能殘氣量,繼而改善通氣以及氧合,最終發揮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目的[5]。此外,干預后研究組各項CNSAT 吞咽能力評估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說話瓣膜可明顯提高氣管切開患者的吞咽功能。究其原因,佩戴說話瓣膜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言語交流能力,繼而可實現醫患交流,清晰表達意愿和需求,繼而為臨床診治提供積極作用,促進了吞咽功能的恢復。另外,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說話瓣膜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氣管切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導致該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在佩戴說話瓣膜后上呼吸道有氣流通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呼吸道的感覺功能,從而使得患者可清晰感覺到分泌物的存在,繼而促進咳嗽以及清嗓子等反應的出現,進一步避免了誤吸情況的發生,相應地降低了吸入性肺炎以及氣道阻塞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說話瓣膜干預應用于氣管切開患者中效果明顯,除了促進患者發音,使患者恢復言語功能外,還可有效改善呼吸及吞咽功能,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的早日康復創造有利條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