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姍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 貴州 遵義 563000)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表現出以肺循環淤血為主的缺血、缺氧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易合并Ⅰ型呼吸衰竭進一步加重危險程度,需及時有效治療[1]。常規治療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采用利尿、擴血管及面罩給氧方式,必要時予以強心治療,對控制病情進展有一定作用,其中無創呼吸機在呼吸衰竭治療中受到重視,符合患者耐受需求,利于心肺功能改善[2]。而傳統治療中多為常規對癥治療效果不佳時,行無創呼吸機治療,影響急救效果。而在常規對癥治療同時行無創呼吸機治療利于盡快穩定體征,提高療效。為此,本次研究對無創呼吸機早期治療與延遲治療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
選擇本院于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45 例作為資料,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 例(早期治療組)對照組25 例(延遲治療組),患者神志清楚,無需緊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明顯呼吸困難癥狀,且PaO2<60mmHg(1mmHg=0.133kPa),PaCO2分壓正常或<45mmHg。觀察組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60 ~75 歲,平均年齡(69.98±2.03)歲;對照組男14 例,女性11 例,年齡60~75 歲,平均年齡(69.28±2.12)歲;排除意識不清伴中樞性呼吸衰竭患者,其他嚴重臟器病變等患者。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利尿、鎮靜、擴血管、鼻導管吸氧等常規治療,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若治療2h 后癥狀未緩解,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設置為呼吸頻率18 次/min,氧濃度40%潮氣量8 ~10ml/kg,呼氣末正壓通氣3 ~8cmH2O(1cmH2O=0.098kPa)。
1.2.2 觀察組 常規治療及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同上述對照組,但治療時機則為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步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
比較療效:顯效為呼吸平穩、血氣正常、肺啰音消失;有效為癥狀改善,血氣指標改善,但未完全恢復;無效為癥狀及體征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測定治療前、治療后患者血氣指標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變化。
采用SPSS20.0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表1 可知,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0%(P<0.05)。

表1 兩組療效評價[n(%)]
分析表2 可知,治療前兩組血氣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O2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mmHg,±s)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mmHg,±s)
注:1mmHg=0.133kPa
組別 例數 PaO2 PaC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55.03±5.08 88.27±7.22 59.22±5.03 45.04±4.32對照組 25 55.14±5.12 76.81±7.44 59.82±5.21 52.12±5.07 t 0.07 5.20 0.38 4.96 P>0.05 <0.05 >0.05 <0.05
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特征,需盡早對癥支持治療,挽救患者生命。傳統認為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治療中若常規對癥支持難以獲得預期效果后,再行無創呼吸機治療,避免資源浪費和繁瑣操作,但該種方式難以改善患者血氣指標[3]。而收治患者后在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同步性無創呼吸機治療可快速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穩定體征,并改善低氧血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提高療效[4,5]。無創呼吸機早期治療實現病情良好控制,也可以避免氣管插管治療,減少侵入性和創傷性治療操作,利于呼吸功能及軀體功能恢復,且恢復速度更快,應用價值較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0%(P<0.05);治療后,觀察組PaO2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aCO2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無創呼吸機早期治療可獲得良好的療效,改善血氣指標,穩定病情。
綜上所述,無創呼吸機早期治療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顯著,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