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1 江西中醫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100)
(2 舟山廣華醫院骨科 浙江 舟山 316000)
跟腱是人體中最為粗大的一種肌腱,由頭肌腱與比目魚肌在足跟上方15cm 位置匯合而成,其主要功能為趾屈、屈小腿,在行走、提踵以及跑跳等行為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陳舊性跟腱斷裂一般是由于在治療新鮮跟腱斷裂時方法不當,或治療時機有延誤等原因造成。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0 例陳舊性跟腱斷裂,對拇長屈肌腱轉位治療陳舊性跟腱斷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12 月在我院治療的70 例陳舊性跟腱斷裂患者,臨床癥狀均與陳舊性跟腱斷裂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性21 例,女性14 例,年齡最小20 歲,最大59 歲,平均年齡為(36.2±3.3)歲;左側受傷19 例,右側受傷16 例;閉合性損傷22 例,開放性損傷13 例。實驗組中,男性22 例,女性13 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0 歲,平均年齡為(37.7±3.1)歲;左側受傷20 例,右側受傷15 例;閉合性損傷24 例,開放性損傷11 例。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在基本資料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研究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跟腱牽引吻合方式治療,具體措施如下:患者取俯臥位,足背處放置軟墊使膝蓋屈曲至30°選擇跟腱斷端正上方約2 厘米處的兩側皮膚行長度約1 厘米的切口直至跟腱處,使用一根28 號鋼絲用來穿過跟腱,沿著皮下至跟腱遠端設置腰椎穿刺針[1]。鋼絲穿過此處后,取出腰椎穿刺針,另一根鋼絲以同樣方式穿過跟腱遠端。將鋼絲固定在針的兩側,連接牽引力,重量為3kg。牽引前,對鋼絲出皮情況進行記錄,觀察鋼絲長度,估計斷端距離,直至斷端距離小于2cm,牽引時間為2 ~4d。牽引治療后采用跟腱吻合術治療,患者采用俯臥位,在跟腱外側做一個長約3 ~4cm 的縱向切口,切斷深筋膜與腱鞘,使斷端得到充分暴露,去除斷端間存在的瘢痕組織。等到兩切口端完全松解,且新鮮創面充分暴露后,使用10 號線為斷端的改良Kessler 法對腱鞘進行縫合,0 號線對腱鞘進行縫合。術后幫助患者膝關節屈曲30°、踝趾屈曲30°,然后用石膏進行固定;術后3 周采使用高跟短肌腱石膏進行外固定處理,術后6 周拆除石膏,并開始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12 周后開始恢復正常行走,術后半年內禁止劇烈運動。
實驗組采用拇長屈肌腱轉位方式治療,具體措施如下:給予硬膜外麻醉后,選擇跟腱內側0.5cm 位置行縱向切口,使跟腱斷端暴露出來,去除斷端之間存在的疤痕組織。拇長屈肌肌腱在第一跖骨內側5cm 長的縱向切口下,遠端縫合到趾長屈肌腱,近端從縱切口拔出。選擇4.5mm 鉆頭將拇長屈肌腱由內向外移位后,穿入跟腱斷端的近端肌腱[2]。踝關節屈曲成10°后,使用2-0 非吸收縫線在跟腱兩側沖洗拇長屈肌肌腱縫合線,使用2-0可吸收縫線對筋膜組織與皮膚進行縫合,短腿石膏支撐固定踝關節10°屈曲。術后2 周拆除縫合線,6 周后將石膏支架更換掉,8 周后進行適度的負重鍛煉,12 周后取出支架,半年后根據恢復情況進行適當慢跑鍛煉。術后進行為期1 年的跟蹤隨訪,采用Arner-Lindholm 標準對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采用Arner-Lindholm標準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優:患者接受治療后,無任何不適感,提踵有力,行走與肌力恢復正常。良:患者接受治療后,有輕度不適感,提踵稍無力,患側肌力稍低于正常側。差:患者接受治療后,有較強不適感,提踵無力,患側肌力大幅減弱。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實驗組的治療優良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兩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為運動系統損傷中,跟腱斷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損傷,多與劇烈運動有關[3-5]。陳舊性跟腱斷裂一般是由于在治療新鮮跟腱斷裂時方法不當,或治療時機有延誤等原因造成,當前手術治療陳舊性跟腱斷裂的方法非常多,但是對于拇長屈肌腱轉位治療方式的研究比較少,為對拇長屈肌腱轉位治療陳舊性跟腱斷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本次研究將2019 年6 月—12 月在我院治療的70 例陳舊性跟腱斷裂患者隨機編入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跟腱牽引吻合方式治療,實驗組采用拇長屈肌腱轉位方式治療,術后1 年隨訪。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優良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因此,拇長屈肌腱轉位治療陳舊性跟腱斷裂能夠取得非常理想的臨床效果,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