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臨汾市中心醫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動脈粥樣硬化為脂質沉積形成斑塊的過程,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牽連頸動脈,進而導致腦卒中。為了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增強對腦梗死疾病治療勢在必行。相關文獻顯示,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治療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1];為了選出一個更佳的治療方案,本文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中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8 例作為觀察對象,深入研究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詳細內容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中治療的腦梗死患者128 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64 例,對照組64 例。兩組患者均行顱內血管造影確診為腦梗死。觀察組,男39 例,女25 例,年齡60 ~82 歲,平均(70.86±11.02)歲,病程1 ~36h,平均(33.89±12.03)h,合并癥:高血壓18 例,糖尿病10 例,慢性呼吸道疾病8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24 例,年齡60 ~81 歲,平均(70.56±10.42)歲,病程1 ~35h,平均(32.97±12.43)h,合并癥:高血壓19 例,糖尿病11 例,慢性呼吸道疾病8 例。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患者均符合臨床腦梗死診斷標準,排除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病、精神疾患的患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阿司匹林治療,每天晚上睡前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腸溶片每天1 次,100mg/次;給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他汀類藥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口服,應遵循劑量的個體化原則用藥,初始劑量為每天1 次,20mg/次,觀察血脂變化,2 周后血脂控制效果良好者[LDL-C <2.59mmol/l(或<100mg/dl)和總膽固醇<4.14mmol/l(或<160mg/dl)],維持該劑量;控制不佳者,每4 周為時間間隔逐步調整劑量至每日40mg,4 周后監測血脂仍不滿意者,調整至最大劑量(每日80mg)。
兩組患者均不間斷治療6 個月。
1.4.1 患者斑塊數量及性質評估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影像學檢查,對比兩組患者斑塊數量與性質、頸動脈IMT 厚度與 CAS 斑塊面積、治療有效率。
1.4.2 不良反應監測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定期來院復查,監測患者是否出現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情況。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斑塊數量減少率和不穩定斑塊減少率更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斑塊數量與性質[n(%)]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動脈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十分接近;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變化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s)
組別 例數 頸動脈IMT 厚度 CAS 斑塊面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64 1.54±0.17 1.12±0.12 0.91±0.11 0.52±0.10對照組 64 1.51±0.16 1.24±0.14 0.88±0.11 0.86±0.11 t 0.1362 2.1554 0.1125 2.4551 P>0.05 <0.05 >0.05 <0.05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n(%)]
監測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研究組出現胃腸道不適1 例,頭暈頭痛2 例,皮疹1 例,可逆性血氨基轉移酶升高1 例,失眠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8%。對照組出現胃腸道不適3 例,頭暈頭痛1 例,失眠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1%。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監測(n)
動脈粥樣硬化屬于腦梗死急性發病的病理基礎,而CAS 斑塊為誘發急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所以,應用藥物穩定CAS 斑塊是腦卒中預防的有效手段??寡“寰奂幬锟梢杂行ьA防血小板沉積和聚集,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進而促進局部血小板聚集,增加了血栓形成風險,因而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腦梗死患者存在較高的血栓再形成風險,也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但是仍有較多患者存在療效不佳、復發,甚至大血管閉塞等風險,因而需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3]。他汀類藥物為臨床常用的調脂藥,可有效調節血脂,發揮降脂作用,有助于改善腦梗死后血供情況,并預防血栓形成,其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臨床應用較多。腦梗死相關文獻報道顯示,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藥物,可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提升幅度可達5%~20%,效果顯著[2]。本次研究也發現,相比于對照組(81.25%),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3.75%)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極為相近,該方案具有良好的療效,值得推廣借鑒。
當代藥效學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能夠有效控制頸動脈壁炎癥,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穩定CAS 斑塊;阿司匹林為解熱鎮痛類藥物,能夠控制炎癥,還能抑制環氧酶等機制,控制前列腺素生成,阻礙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而阿托伐他汀是一種抑制劑,屬于新生代他汀類降脂藥,能夠控制患者血脂,緩解頭部缺血癥狀,改善動脈粥樣硬化,降低患者病死率,為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4]。本次研究還發現: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斑塊數量減少率更低,不穩定斑塊減少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頸動脈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十分接近;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 IMT 厚度與CAS 斑塊面積變化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目前,關于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的上市時間久遠,針對其不良反應研究較為深入,其臨床應用安全性可靠,腦梗死、腦血栓的相關研究認為,兩者聯用的安全性可靠,未見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上升[5]。從不良反應發生率來看,增加阿托伐他汀鈣片,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略高于對照組(P>0.05),并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可知阿司匹林常規治療基礎上,連用阿托伐他汀鈣片,安全性較為可靠,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