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波 唐善花
(1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病理科 上海 200438)
(2 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信號轉導實驗室 上海 200438)
肝腫瘤患者因腫瘤細胞所導致的病理生理變化以及手術、放化療等因素容易發生貧血和凝血因子缺乏等,輸血治療對改善肝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甚至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1]。輸血是在臨床搶救以及危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支持性手段,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血液成分的復雜性、患者個體的差異性等原因,仍然有不少患者在輸血期間或輸血后短時間內出現原發疾病所不能接受的新癥狀和體征,如溶血性輸血反應,非溶血性輸血反應、過敏以及呼吸困難等[2]。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在輸血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不能給與及時合理有效的處理,會很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提高臨床輸血的安全有效,現對我院的肝腫瘤患者在圍術期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和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的相關控制措施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住院期間肝腫瘤患者在圍術期輸注異體血的患者共1624 人次,輸注異體血主要包括懸浮紅細胞、冰凍血漿、冷沉淀以及單采血小板;血液制劑均來自上海市嘉定區血戰。
對臨床輸血治療肝腫瘤患者時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時由臨床醫生填寫的輸血不良反應登記表,返回輸血科進行統計患者的性別、年齡、輸血史、妊娠史、自身體質以及輸注血液類型等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輸血發生的不良反應。
肝腫瘤患者在輸血中或輸血后1 ~2h 內體溫升高1℃以上,并伴或不伴有寒戰,且能排除溶血、細菌污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一類發熱反應為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FNHTR);過敏反應:患者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新發生的皮膚瘙癢、蕁麻疹、紅斑等過敏癥狀或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哮喘發作、呼吸困難、過敏性紫紺、過敏性休克等[3,4]。
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比較采用χ2檢驗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019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住院期間肝腫瘤患者在圍術期輸注異體血的患者共1624 人次,共發生輸血不良反應18例,其中男14 例(0.85%),女4 例(0.25%),年齡30 ~73 歲,平均52.45 歲;無輸血史但體質均較弱;輸注懸浮紅細胞6460單位(平均3.98 單位)、冰凍血漿7017 單位(平均4.32 單位)、冷沉淀1239 單位(平均0.76 單位)、單采血小板1350 單位(平均0.83 單位),發生輸血不良反應共18 例,占總數的1.10%。
2.2 肝腫瘤患者輸注各種血液成份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過敏/紅疹7 例(0.43%),其中輸入懸浮紅細胞3 例(0.18%),冰凍血漿4 例(0.25%);發熱/寒戰9 例(0.55%),其中輸入懸浮紅細胞5 例(0.31%),冰凍血漿4 例(0.25%);輸入各血液成分與輸血不良反應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應類型主要以發熱/寒戰以及過敏/紅疹為主,具體見表1。

表1 18 例肝腫瘤患者輸注各種血液成份與發生不良反應關系[n(%)]
本組研究顯示肝腫瘤患者圍術期輸血不良反應占1.10%,目前對肝腫瘤患者圍術期輸血不良反應國內報道較少,而綜合性醫院輸血不良反應率基本在0.3%~1.5%[5,6],與我院肝腫瘤患者基本接近。通常對于有過敏或發熱等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給予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異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藥后癥狀一般可緩解。
輸血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發熱/寒戰9 例(0.55%),其中輸入懸浮紅細胞5 例(0.31%),冰凍血漿4 例(0.25%);主要因供者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細胞或免疫復合物輸入患者體內刺激內源性熱原質(細胞因子)所致,也可以是HTR、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以及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等臨床表現;過敏/紅疹7例(0.43%),其中懸浮紅細胞3 例(0.18%),冰凍血漿4 例(0.25%);過敏反應(單純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和更重要的呼吸障礙等)多數較輕,主要是由抗-HLA 引起,多見于有過敏史且過敏原篩查陽性的受血者;包括由IgE 介導的輸血過敏反應和由IgG、IgM抗體介導的輸血類過敏反應。各種成分血尤其是新鮮冰凍血漿在制備及貯存過程中,白細胞活化產生生物活性物質,如白三烯組胺嗜酸性趨化因子髓細胞過氧化物酶等的釋放可引起過敏反應,此外受血者由IgA、IgM 介導的補體依賴系統所產生的過敏素或激肽類炎性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1、IL-6、IL-8 等也可導致過敏反應。若患者為過敏體質或因輸血而被動獲得某種抗體以及IgA 缺乏都可導致患者發生輸血過敏反應[7]。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指征,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積極開展自體輸血等輸血新技術;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真正做到科學、合理、安全、有效的輸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