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妙興 李見章 翁桂芳
(東莞市莞城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妊娠與分娩雖然屬于正常生理過程,但是由于孕產婦體力消耗較大,往往處于應激狀態,容易受到失血過多、手術創傷等因素的影響[1],從而降低抵抗力,發生各類院內感染事件;加之高危孕產婦本身存在高危險性,難產、早產風險較大,可危及母嬰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加強高危孕產婦護理管理,以減少感染,改善分娩質量。本文就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運用在高危孕產婦住院期間對改善生活質量及分娩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研究。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s,分)
注:護理前組間比較,aP >0.05;護理后組間比較,bP <0.05。
組別 時間 情緒功能 社會功能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對照組(n=50) 護理前 45.78±4.27 46.39±4.13 46.15±4.75 42.75±4.73 46.13±4.31護理后 53.78±7.27 52.75±8.13 50.75±7.75 51.71±7.77 59.33±7.31實驗組(n=50) 護理前 45.88±4.87a 46.98±4.49a 45.88±5.61a 42.55±4.47a 45.84±4.61a護理后 69.88±10.85b 70.61±11.49b 68.85±10.61b 69.55±11.31b 70.36±9.63b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接診的100例高危孕產婦設置為對照組(共50 例)、實驗組(共50 例)。對照組:年齡35 ~44 歲,平均年齡(39.1±3.6)歲,孕周33 ~41周,平均孕周(37.1±2.4)周;實驗組:年齡35 ~45 歲,平均年齡(40.7±5.1)歲,孕周34 ~41 周,平均孕周(37.7±1.9)周。研究活動的納入標準:①均為單胎妊娠,接受住院分娩;②包括有妊娠合并癥、孕期出血、異常孕產史等;③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的基礎上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糖尿病史者;②心肺功能不全者;③精神疾病者。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 進行用藥指導、飲食監督,監測生命體征,針對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做好預防工作。
實驗組實施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 (1)健康宣教:加強疾病知識宣教,告知其治療方法、疾病危害及發生原因等,改善依從性,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確保順利分娩;(2)心理干預:高危孕產婦普遍伴有恐懼、擔憂、焦慮等負性情緒,需要開展心理疏導,結合其不良情緒原因,提供針對性、個體化鼓勵與安撫;列舉成功分娩病例,強化其分娩信心;營造安靜、舒適住院環境,并結合其喜好播放舒緩音樂,逐漸改善心態;(3)體征監測:高危孕產婦情況特殊,需保持高度重視,加強體征監測,當發現孕婦有惡心、頭痛、血管痙攣、煩躁、嘔吐、血壓波動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采取對癥處理措施;(4)產后護理:加強日常監管,觀察陰道出血、血壓、子宮收縮情況,叮囑其多臥床休息;調整舒適體位,期間動作輕柔、緩慢;嚴格執行無菌管理制度,減少有創操作,避免發生感染;(5)康復鍛煉:產后無感染、子宮恢復良好者接受盆底肌肉檢測,確定損傷程度,并學習盆底肌肉鍛煉方法,有意識的控制盆底肌;指導產婦進行肛縮運動訓練,有意識的控制排尿;若盆底肌收縮效果不佳,可使用盆底肌生物反饋治療儀予以干預,改善肌肉興奮性,使產婦盡早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將生活質量、產程時間、分娩方式作為觀察指標。(1)生活質量:以EORTC QLQ-C30 生活質量評分表作為評估依據[2],評價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評分低者生活質量不佳;(2)產程時間:包括第一、二、三產程;(3)分娩方式:包括剖宮產分娩、陰道助產分娩、自然陰道分娩[3]。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為本次研究標準化處理觀察數據的工具,且生活質量、產程時間行t檢驗,以(±s)表示,分娩方式行χ2檢驗,以(n,%)表示,當檢驗結果為P<0.05 時,表示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
組間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實驗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程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產程時間對比(±s,min)
組別 組別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對照組 50 558.42±30.68 70.16±2.82 15.69±1.44實驗組 50 495.77±26.27 61.15±1.85 10.44±1.38 t 10.9680 18.8902 18.6128 P 0.0000 0.0000 0.0000
實驗組剖宮產分娩率(6.00%)低于對照組(28.00%),且自然陰道分娩率(76.00%)高于對照組(52.00%)(P<0.05),見表3。

表3 分娩方式對比[n(%)]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二孩政策的落實,高危孕產婦數量增加,對產科護理工作提出較大挑戰,加之圍產期感染缺少典型癥狀[4,5],所以高危孕產婦護理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視,極易提升剖宮產率,延長產程時間,影響整體分娩質量與孕產婦生活質量。因此,尚需對高危孕產婦住院期間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完善。
本次研究表明,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比常規護理干預更適宜于應用在高危孕產婦住院期間,主要表現在實驗組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少于對照組,以及剖宮產分娩率(6.00%)低于對照組(28.00%),而自然陰道分娩率(76.00%)高于對照組(52.00%)(P<0.05)。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憑借循證依據實施護理措施[6,7],可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改善護理結局,此次對實驗組展開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通過健康宣教可改善分娩認知,提升依從性,并幫助孕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通過心理干預,可疏導負面情緒,避免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分娩質量,進而增加剖宮產率;通過體征監測可縮短產程,避免進行侵入性診療[8,9];通過產后護理可盡早發現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等不良事件,有助于降低感染風險,確保母嬰安全;通過康復鍛煉,可幫助高危孕產婦盡早恢復正常身心狀態,改善整體分娩質量。
綜上所述,集束化院感護理干預對于改善高危孕產婦住院期間分娩質量、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