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奇
(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人民醫院 青海 海東 810699)
臨床中藥物運用在疾病治療中有重要作用,合理用藥對患者的健康恢復有重要意義,抗菌藥物更應合理運用,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要想使臨床的用藥合理性提高,就要給出科學的給藥時間和臨床用藥時間,這是合理用藥的一個標準”,由此可以看出臨床中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在實際臨床中要提升合理用藥性,在患者進行用藥之前需要對各項機體狀況進行檢查,需對患者的機體狀況進行全面徹底的了解,在明確患者病原體后,才能夠有效的確定用給藥時間和給藥方式,避免盲目用藥,藥物劑量過大對患者的機體造成損傷或者增加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嚴重時可誘發不良反應[1]。我院在臨床中為提升抗菌藥的合理用藥,在實際臨床中嘗試增強對患者給藥時間與給藥方式的管理,現篩選2018 年4 月—2020 年3 月期間進行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82 例,探究在實際臨床中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與合理用藥狀況,結果報道如下。
2018 年4 月—2020 年3 月,共82 例抗菌藥物治療患者進行此次研究,依據雙盲隨機抽取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觀察組41 例,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齡范圍:25~73 周歲,中位數為(49.8±6.8)周歲;對照組41 例,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齡范圍:26 ~75 周歲,中位數為(50.4±7.1)周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開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義。
選取標準:選取臨床確診需進行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選取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過敏體質的患者;排除有抗菌藥物禁忌癥的患者;排除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臨床治療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給藥方式,內容為:在確定患者需要進行抗菌藥物運用后,護理人員及時準備藥物,并將藥物送至患者處,告知患者用藥時間和用藥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嚴格管理給藥時間和給藥方式,(1)大環內酯類藥物,因不同患者,其代謝水平不同,故在此類藥物用藥時,需要要據情況用藥。大環內酯類藥物包括了依賴于時間的紅霉素、乙酰基哌嗪,此類藥物在應用時,應多個給藥間隔時間,每天3~4 次;對于新型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羅紅霉素,每天應多次用藥。(2)諾孕酮類藥物,其受濃度的影響,作用時間較快,是濃度依賴性藥物,臨床不建議應用大劑量,藥物應用間隔需每天一次,或是兩次,如依諾沙星、環丙沙星、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等。(3)頭孢類藥物,其半衰期為2h,或是更短,其是一種依賴于時間的藥物,每天用藥應在3 ~4 次;半衰期超過2h,可根據情況,延長用藥時間。多數的青霉素、頭孢曲松等,因半衰期較短,可每天用藥。(4)抗真菌藥物:此藥物,特別是兩性霉素B 藥物,其具有持久性的抗菌作用,此藥物屬于濃度依賴性藥物,如咪唑、抗菌氟胞嘧啶等,屬于時間依賴性藥物,其抗菌時間較長。(5)其它藥物,萬古霉素屬于較強的殺菌藥物,其的劑量應用范圍較廣,是一種時間依賴性藥物;甲硝唑抗菌作用較小,是一種濃度依融性的抗菌藥物,可以多次用藥[2]。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合理用藥率,數據以臨床記錄數值為準,進行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合理給藥率計算,常見不良反應有:食欲不振、紅腫、惡心嘔吐和皮膚瘙癢[3]。
采用統計軟件SPSS20.0 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n)
觀察組合理用藥率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合理用藥率的對比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實際臨床中具體的抗菌藥物種類繁多,要提升抗菌藥的治療效果,除了良好的依據患者的病情選擇藥物以外,還需要提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給藥時間、給藥劑量以及給藥方式均會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臨床中在加強藥物選擇的同時還需要管理患者的給藥狀況[4]。
此次研究結果為:在抗菌藥物治療患者中,增強給藥時間和給藥方式的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臨床合理用藥率,在實際臨床中的運用效果顯著,臨床中常見的抗菌藥物有:抗真菌類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大環內酯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氨基糖苷類藥物,在實際臨床中無論是哪一類的用藥,出現不合理用藥均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部分患者會出現不良反應,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臨床合理用藥有重要意義,應該予以重視,增強用藥管理[5]。
綜上所述,在抗菌藥物運用中增強給藥時間與給藥方式,能夠有效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臨床合理用藥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