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 李遠平 張英毅 趙雪云 鄧苗
(樂山市人民醫院甲乳外科 四川 樂山 614000)
甲狀腺良性結節主要由腺瘤及結節性甲狀腺腫組成,其癌變率較低,不到5%,但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對病情的不了解,仍然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傳統的甲狀腺結節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切除治療,但該方法存在對患者創傷相對較大,可能會對周圍正常組織器官造成損傷,以及術后頸部瘢痕影響美觀等弊端,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將微波消融術應用于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療中,具有費用低、對患者創傷小、治療效果好以及不留瘢痕等優點而逐漸被大家接受[1]。為了深入探究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對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療效果,本次對入院就診的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進行不同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入院就診的30 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納入標準為:患者在入院后臨床癥狀表現有頸部不適、甲狀腺腫大,查體可捫及腫塊,后經細胞穿刺活檢確診為甲狀腺良性結節[2],患者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無其他嚴重心臟、肝臟、腎臟等器質性病變,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加入。排除標準:甲狀腺惡性結節,有嚴重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等。隨機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接受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實驗組男性6 人,女性9 人,最大78 歲,最小25 歲,平均(40.04±3.95)歲。對照組接受常規切除手術治療,對照組中男性5 人,女性10 人,最大76 歲,最小26 歲,平均(39.98±4.0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接受傳統外科切除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具體過程為:首先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仰臥,局部麻醉生效后通過液體隔離將甲狀腺與周圍組織、器官分隔開,開始超聲引導,按照由背側至后腹側,由下極至上極的順序進行消融治療,可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消融治療效果進行反復核查,當超聲圖像未出現明顯血流跡象即表明消融治療顯效。治療結束后通過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劑進行甲狀腺超聲造影以核查是否存在結節殘留,最后再進行活檢以確保消融治療效果。術后取冰袋冷敷患者頸部。
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及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療效評價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3 個標準[3],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FT3(甲狀腺原氨酸)、FT4(游離甲狀腺素)以及TSH(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回歸正常范圍,臨床癥狀壓迫感及脹痛感消失,且無手術并發癥,以上定義為顯效,患者甲狀腺功能指標FT3、FT4 以及TSH 水平好轉,臨床癥狀壓迫感及脹痛感改善,且無手術并發癥,以上定義為有效,其余狀況均為無效。
數據均利用SPSS21.0 軟件包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通過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3.33%,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χ2=4.6154,P=0.0316)。見表1。

表1 兩組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中一種因遺傳、碘攝入過量或不足、放射性接觸等因素引起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臨床中通常將其分型為良性與惡性兩大類,絕大部分甲狀腺結節病情為良性病變[4]。甲狀腺結節主要包括炎性結節、增生性結節、增殖性結節等,主要是由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炎癥、自身免疫及新生物而導致的結節[5]。
微波消融治療是一種新型微創治療方式,屬于介入治療的一種,其通過特制的穿刺針刺入病變部位,將射頻微波傳導至針尖位置,利用電磁波的傳導能力,與甲狀腺結節的帶電粒子產生相互作用,在病灶位置處產生高溫,通過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破壞甲狀腺結節組織,使其凝固壞死,而壞死的病灶組織能夠逐漸被人體免疫系統吸收、溶解,從而達到治療效果[6]。微波消融技術應用很廣,在臨床上許多專科都有嘗試,本次實驗組患者實施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時利用超聲引導,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穿刺的準確率,保證了治療不會對患者其他組織器官例如氣管、喉返神經等造成損傷,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7-8]。結果表明,實驗組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3%,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χ2=4.6154,P=0.0316)。究其原因,傳統常規切除手術為開放性手術,對患者的局部創傷相對較大,不僅面對著神經損傷、甲狀旁腺損傷及傷口感染等手術并發癥風險,術后還易留下明顯頸部瘢痕,影響治療效果[9-10]。
綜上,較傳統外科切除手術治療,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治療在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中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優勢。但本次觀察例數偏少,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