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濤
(云南省開遠工人醫院 云南 開遠 661699)
缺血性腦卒中,也稱為腦梗死,在臨床上,是常見的急性疾病之一,大部分為腦血液斷流或供應不足而造成的腦組織壞死所引發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缺損癥狀為主的疾病,其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殘疾率高和治療費高的“四高特點”[1-2]。在所有腦梗死病例中,大約30%的患者的發生階梯性(進展性)神經損傷發生在腦梗死6h 之后,這往往會加重病人偏側肢體肌力、身體協調能力、語言功能和認知能力的降低而導致嚴重后遺癥。這對其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都有重大影響。由于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都錯過了最佳的溶栓或取栓時間,臨床治療主要集中在盡早為修復缺損神經功能打下基礎[3]。研究表明,注射丁苯酞氯化鈉可以有效地將PIS 患者的腦微循環進行優化,將腦梗死面積著重減少,與此同時,將受損的神經功能進行重新修復。因此,本次研究將到本院就診的病患中擇取從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的PIS 患者43 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PIS 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的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3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例患者按照入院的時間隨機分為參照組(21 例)和研究組(22 例),在研究組22 例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11 例,最小年齡為51 歲,最大年齡為77 歲,平均年齡(64±4.6)歲。在參照組21 例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9 例,最小年齡為51 歲,最大年齡為77 歲,平均年齡(64±4.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對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過MRI、CT 等影像學結果確診,病情進展性加重,在發病后的24 小時內入院治療。排除標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有嚴重高血壓的患者、對丁苯酞氯化鈉等本次研究所用到的藥物過敏的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有嚴重疾病的患者。
1.2.1 參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治療包括抗凝、改善腦代謝、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穩定斑塊等方法;具體使用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1;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口服,1 次/d,100mg/次;阿托伐他汀鈣(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258;生產廠家: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0mg*7 片),口服,1 次/d,20mg/次;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581;生產廠家:云南盟生藥業有限公司;規格:60mg ),靜脈滴注,1 次/d,120mg/次。注射用血塞通(凍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6438;生產廠家: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 次/d,400mg/次。
1.2.2 研究組在參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添加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生產企業石藥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靜脈滴注2 次/d,100ml/次。
1.2.3 兩組患者持續治療14d。
1.3.1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介入之后,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詳細對比。評價標準:臨床的各項體征消失,生活能夠自理為基本治愈;臨床各項體征明顯改善,肌肉增強2 級及以上為顯效;臨床各項體征有好轉,肌肉增強1 級為有效;癥狀和肌肉功能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
1.3.2 將兩組患者在藥物治療介入之前和手段藥物治療介入后的NIHSS 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詳細對比;NIHSS 評分越高患者的病情越嚴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越低患者情況越好,反之亦然。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100%)比參照組患者(76.19%)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6.94±0.93)、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3.02±1.04)低于參照組患者NIHSS 評分(10.99±1.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9.33±1.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NIHSS 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2 14.32±1.24 6.94±0.93 25.95±1.93 13.02±1.04參照組 21 14.85±1.45 10.99±1.02 25.63±1.24 19.33±1.38 t - 1.290 13.616 0.643 16.984 P - 0.204 0.000 0.524 0.000
進展性缺血性腦梗死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病理機制復雜。目前,最常見的病原體是腦輸液減少或缺血性區域的附帶血流不完整。這是恢復或改善腦缺血性組織的血液灌注和促進在缺血性犯罪中快速建立附帶循環的臨床治療的關鍵。相關研究表示,腦梗塞損傷的大小可以根據患者入院1 天內的血壓下降的程度來判斷,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患者的血壓異常降低,從而加劇了對腦組織的不充足的輸血,導致疾病惡化。進展性缺血性腦梗死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和復雜的病理機制造成的,目前最普遍承認的發病機制為在腦灌注下降或缺血區側枝循環代償不及時[4]。恢復或改善缺血性組織中的止血和促進缺血性半暗區域內的快速橫向循環發展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因素。丁苯酞氯化鈉是一種合成消旋體,類似于旋芹菜甲素的自然結構[5]。從而提高一氧化碳的水平,降低了花生四烯酸。能夠有效地確保線粒體和重建腦梗死區域的表面循環,改善大腦能量代謝和側循環,抑制血栓形成的持續進展,減少梗死面積和減少大腦水腫;此外,通過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可以補償丁苯酞氯化鈉膠囊劑的低利用率、患者攝入困難等,并且在治療過程中不受血栓形成時間窗的限制[6]。能夠及時拯救半暗帶腦細胞,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并提高預測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對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治療,可以迅速打開和建立附帶循環,并對缺血性腦細胞線粒體具有保護作用。它可以在增加缺血性血液流、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腦梗塞擴張和減少神經方面發揮作用,同時能夠有效地提高治療效率,提高患者的NIHSS 評分和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