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新疆兒童醫院兒內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是一種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癥,多發于5 ~15 歲兒童,既往臨床多采用阿奇霉素治療,其為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通過抑制細菌轉肽過程,達到迅速控制感染作用,但臨床治療中患兒存在較大個體差異,部分患兒病情控制欠佳,易引起肺部后遺癥[1-3]。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進步,甲潑尼龍逐漸被用于治療小兒MPP 中,其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之一,進入機體后可快速發揮較強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但采用不同劑量治療效果差異較大。有研究指出,免疫球蛋白為反映人體免疫調節機制重要物質,患兒體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作為兒童感染MPP 判斷標準。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甲潑尼龍聯合阿奇霉素對MPP 患兒免疫球蛋白及肺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MPP 患兒76 例,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盲抽法將其分成兩組,各38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5 ~13 歲,平均年齡(8.35±2.86)歲;病程1 ~8d,平均病程(4.25±1.53)d。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8.23±2.75)歲;病程1 ~7d,平均病程(4.16±1.51)d。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 年版)》中MPP 診斷標準[4];②患兒家長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入組前半月內未用過相關治療藥物;④均為急性發病期且發病至入院時間≤8d。(2)排除標準:①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存在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③無明確細菌學診斷者;④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就診后,兩組均進行平喘、吸痰、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均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南京海納制藥,國藥準字H20093637,規格:0.25g*10 支)靜脈滴注治療,10mg/(kg·d),1 次/d。
1.3.1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甲潑尼龍(常州四藥制藥,國藥準字H20173357,規格:40mg*5 瓶)治療,2mg/(kg·d),1 次/d。
1.3.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甲潑尼龍,1mg/(kg·d),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5d。
①治療前及治療5d 后,分別采用肺功能測量儀(安徽電子科學研究所,型號:FGC-A+,皖械注準20172210164)測定兩組第1 秒用力肺活量(FEV1)、最大呼氣流速(PET)水平;②治療前及治療5d 后,分別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離心取血清后,應用免疫比濁法測量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③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IgM、IgG 水平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s,g/L)

表1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s,g/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時間 組別 例數 IgM IgG治療前 觀察組 38 2.86±0.44 7.45±1.24 對照組 38 2.85±0.51 7.43±1.32 t 0.092 0.068 P 0.927 0.946治療后 觀察組 38 3.96±0.33* 11.01±0.69* 對照組 38 3.12±0.25* 8.89±0.51*t 12.507 15.231 P 0.000 0.000
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FEV1、PET 水平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肺功能水平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肺功能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時間 組別 例數 FEV1(L) PET(L/s)治療前 觀察組 38 1.08±0.16 2.68±0.95 對照組 38 1.07±0.18 2.69±0.94 t 0.256 0.046 P 0.799 0.963治療后 觀察組 38 1.35±0.15* 3.62±0.75* 對照組 38 1.22±0.16* 3.21±0.71*t 3.654 2.447 P 0.001 0.017
觀察組出現惡心1 例,嘔吐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2/38),對照組出現惡心2 例,嘔吐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3/3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644)。
以往臨床治療小兒MPP,常采用傳統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奇霉素屬于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進入人體后,可與細菌核蛋白體50s 亞基結合,使得細菌轉肽受到抑制,從而對RNA 蛋白質合成發揮較大促進作用,達到快速控制感染、有效抗炎等作用,從而促進患兒臨床癥狀改善[5-6]。但臨床治療中患兒存在較大個體差異,部分患兒治療效果一般,故本研究中采用不同劑量甲潑尼龍聯合阿奇霉素治療方案。
免疫球蛋白為參與人體體液免疫應答反應主要活性物質,其可分布于血液、體液及外分泌液中,其中IgM 為迄今為止在人體循環系統中實際發現的最大抗體,同時也是機體感染病原菌后濃度最先提高的免疫球蛋白;IgG 為病原菌感染機體后濃度逐漸升高的抗體,且其濃度在恢復期會達到最大值,故患兒體內IgM、IgG 水平變化對臨床早期評估機體感染程度及既往感染情況具有重要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IgM、IgG 水平及FEV1、PET 水平均較高,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MPP 患兒應用小劑量甲潑尼龍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可有效改善其免疫球蛋白及肺功能水平,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甲潑尼龍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之一,小劑量靜脈給藥進入人體后,可對局部炎癥發揮快速抑制作用,且其代謝不經過機體肝臟,同時對腎上腺垂體軸及鈉水潴留具有較小抑制作用,從而可使生物利用度得到有效提升,發揮更強抗炎功效;此外,甲潑尼龍對人體體液及細胞免疫均有提升作用,可使機體免疫應答反應降低,從而達到緩解充血、降低分泌物作用,進而促使患兒通氣功能及毛細支氣管閉塞得到較大改善,利于快速控制、吸收炎癥,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另有研究指出,大劑量甲潑尼龍可能降低人體免疫應答,并導致患兒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不利于治療依從性及耐受性。
綜上所述,MPP患兒應用小劑量甲潑尼龍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可有效改善其免疫球蛋白及肺功能水平,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