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12)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指的是多種病狀積聚,引發肺泡氣體出現系統性障礙,導致患者突發嚴重的低氧血癥,這種病癥對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來說極具威脅性[1]。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是急救此類重癥患者常用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大多數重癥患者都存在重要器官病變的情況,患者在插管以后很多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相對其他普通患者會有所增多。臨床上氣管插管后常見的并發癥為誤吸、心臟驟停、低氧血癥以及低血壓等,而本次研究中的低血壓情況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插管后并發癥。相關報道表明,在急癥室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后2 小時內有28.6%的患者會出現低血壓(收縮壓<80mmHg)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現目前,針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氣管插氧的相關研究結果分析來看,還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本次研究探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氣管插管后發生低血壓風險的多種因素分析以及預后,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分析如下。
整理2016 年2 月—2020 年4 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 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對患者氣管插管后血壓變化情況將其分為實驗組(患者均為低血壓)和對照組(患者均為非低血壓)。患者中男性42 例,女性28 例,年齡46 ~78 歲,平均年齡(64.14±10.57)歲,體質量為46 ~75kg,平均體質量為(60.47±7.14),其中COPD 患者有24 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有15 例、高血壓患者10 例、左心衰竭患者11 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診斷標準;②接受氣管插管介入治療;③無精神方面疾病、認知等正常。
排除標準:①氣管插管1h 內出現SBP ≤90mmHg,MAP ≤65mmHg 或是比氣管插管前血壓降低≥20%;②插管后30min內患者出現心臟驟停的情況;③氣管插管前曾使用過血管活性藥物進行治療。
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操作的是資質等級較高的重癥醫師,其中需要的誘導用藥主要是丙泊酚(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57)、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6)、肌松藥。根據患者實際出現氣管插管后低血壓發生情況,將患者分為實驗組(患者均為低血壓)和對照組(患者均為非低血壓)。氣管插管后對患者低血壓的評估標準為:氣管插管1h 內出現SBP ≤90mmHg,MAP ≤65mmHg或是比氣管插管前血壓降低≥20%,保證患者在氣管插管期間沒有服用其余任何血管升壓藥。
對兩組患者插管前生命體征和SI(休克指數)等指標進行觀察比較,應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患者氣管插管后低血壓風險。
兩組患者在氣管插管前,實驗組患者的呼吸頻率、收縮壓均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095、χ2=0.001,P<0.05);實驗組患者經皮血氧飽和度、血乳酸、舒張壓較對照組無明顯差異(χ2=0.151、χ2=0.093、χ2=0.135,P<0.05);兩組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前SI(休克指數)、COP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相較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0.002、χ2=0.000、χ2=0.000,P<0.05)。
在應用Logistic 對兩組患者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氣管插管后低血壓風險后發現,SI(休克指數)、COP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在進行氣管插管前應用肌松藥與氣管插管后低血壓預后有一定的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應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比較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屬于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常見的一種疾病之一[2-3],針對該病癥要建立人工氣道對患者實施難度較高,并且操作較為復雜的呼吸支持。氣管插管是當前最常用的人工氣道方法。因為很大部分重癥患者均有重要氣管病變的情況,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插管后出現的并發癥并發率對比普通患者,會有所提高。氣管插管后出現頻率較多的并發癥有心臟驟停、低氧血癥以及低血壓等,其中低血壓發病率當屬眾多并發癥的首位。根據相關研究證明,如果能及時發現高危患者,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胰腺炎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等,這一系列病因都會使患者出現血容量異常的情況,患者的血管伸張能力減弱會導致其收縮壓達不到正常的標準[4-5]。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在發病時會有低氧血癥的表現,這個表現促使交感神經興奮,由于插管后交感神經興奮度會被明顯削弱,造成血流動力學波動,同時還有氣道通氣對胸腔造成的壓力,導致患者在氣管插管后出現低血壓的情況。國外相關研究顯示,氣管插管前收縮壓是導致患者氣管插管后出現低血壓情況的獨立危險因素,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6]。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后發現,兩組患者在氣管插管前,實驗組(低血壓)患者的呼吸頻率、收縮壓均要低于對照組(非低血壓),但是在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卻沒有發現有明顯的關聯。我們將其進行推測,可能是因為本次研究選擇的患者均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而國外研究中所選的患者中有部分是氣道保護,對于這一推測還有待研究。
重癥患者本身就有合并多種慢性疾病,本次研究中有探討患者本次的慢性疾病與氣管插管后出現低血壓情況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相較明顯,說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也是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后出現低血壓情況的危險因素。腎功能不全患者出現低血壓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其左心室舒張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行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增加了心臟前后的符合,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低血壓的情況。
氣管插管后會對患者感官帶來一定的刺激性,意識尚且清楚的患者會出現難以忍受的情況,一般情況下都不愿意配合插管,從而影響進行插管的正常操作流程。并且這種刺激性會使患者交感神經處于較為興奮的狀態,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血壓會急劇上升,心率也會加快,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原發病情加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予以適當的鎮靜、鎮痛以及肌松藥物等。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患者在插管前實驗組的收縮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卻沒有明顯相關。
綜上所述,患者氣管插管前的休克指數偏高的、同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腎功能不全、在進行氣管插管前應用肌松藥與患者氣管插管后低血壓有一定的關系。并且患者氣管插管后發生低血壓的情況會將患者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28d 內死亡率提高。所以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在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前需要早期識別,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患者出現低血壓的情況,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