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琴,靳云洲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重慶 404000)
臨床研究表明,在對尿毒癥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期間,對其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探究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對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實施護理對其舒適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
將2019 年1 月至12 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接診的尿毒癥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舒適組與普通組(50 例/ 組)。舒適組患者中有男25 例、女25 例;其年齡為20 ~76 歲,平均年齡為(48.62±3.12)歲;其病程為1 ~7 年,平均病程為(3.69±0.58)年。普通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26 例;其年齡為20 ~76 歲,平均年齡為(48.57±3.43)歲;其病程為1 ~8 年,平均病程為(3.73±0.63)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采用普通護理對普通組患者實施護理,包括對其進行體位護理、用藥護理等。對舒適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血液透析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做好透析前準備工作,確認血液透析機是否能夠正常運行,對透析管路進行預沖處理[2]。2)在進行血液透析期間,每小時記錄1 次患者的血壓、脈搏和呼吸頻率。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低血壓、失衡綜合征、穿刺置管部位腫脹、滲血等并發癥[3]。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注意避免使患者的透析管路扭曲、受壓。對于肢體水腫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定時協助其改變體位。在不影響血液透析的情況下,盡量協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將患者床邊的圍簾拉好,保證透析室內外的安靜。定時對患者的四肢進行按摩,以提高其舒適度。3)在透析結束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保持低鹽低鉀飲食,并讓其適當進食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注意控制患者的飲水量[4]。對于留置有深靜脈導管的患者,注意保持其置管部位的清潔干燥,清洗其皮膚時避免弄濕敷料。密切觀察患者置管部位有無滲血、滲液。告知其切勿自行將包扎敷料的膠布撕開,避免用手碰觸置管處。對于接受股靜脈插管的患者,告知其避免久坐,以防止其透析導管發生彎折,影響其透析時的血流量。對于接受內瘺穿刺透析的患者,在透析結束后讓其家屬用無菌棉球或無菌紗布按壓其穿刺部位30 ~60 min(力度以不引起出血為宜),以避免其穿刺部位出現血腫或滲血,影響其內瘺的壽命。4)護理人員遵醫囑根據患者的年齡、合并基礎疾病的情況為其調整透析參數。在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定時協助患者取半臥位,使其雙腿下垂,以降低其回心血量,減輕其心臟負荷。遵醫囑使用擴血管藥及強心藥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以防止其發生心力衰竭。
對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7.0 軟件分析研究數據,患者的舒適度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發癥的發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舒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為(96.32±1.64)分,普通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為(92.11±2.65)分;與普通組患者相比,舒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分,± s)

表1 對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 舒適度評分舒適組 50 96.32±1.64普通組 50 92.11±2.65 t 值 10.0185 P 值 0.0000
接受護理后,舒適組患者中有1 例患者發生低血糖,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50);普通組患者中有2 例患者(占4%)發生低血壓,有2 例患者(占4%)發生低血糖,有2 例患者(占4%)發生皮膚瘙癢,有1 例患者(占2%)發生心力衰竭,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7/50);與普通組患者相比,舒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n(%)]
對尿毒癥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可控制其病情的進展,延長其生存周期。但在接受血液透析期間,患者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從而可降低其生活質量。有研究指出,在對尿毒癥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期間,對其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舒適護理是一種強調關注患者主觀感受的護理模式[5-6]。為了探究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對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實施護理對其舒適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筆者對2019 年1 月至12 月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接受血液透析的100 例尿毒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普通組患者相比,舒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較高,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
綜上所述,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對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實施護理可顯著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