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麗,廖玉金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垂體瘤是一種起源于腺垂體、神經垂體及胚胎期顱咽管囊殘余鱗狀上皮的顱內良性腫瘤。據調查,在顱內腫瘤患者中,垂體瘤患者占10% ~15%[1]。垂體瘤患者可出現內分泌失調、頭暈頭痛、視力下降、腰背關節疼痛、手足腫脹等臨床癥狀。隨著該病患者病情的發展,其視力、視野、生長發育、生育能力均可受到影響。進行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垂體瘤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較用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治療垂體瘤的效果。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5例垂體瘤患者。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30 例、35例,其年齡為24 ~61 歲,平均年齡為(43.58±4.11)歲;其病程為0.5 ~5.5 年,平均病程為(2.33±0.28)年;其腫瘤的直徑為18 ~26 mm,腫瘤的平均直徑為(22.39±3.51)mm;其中,GH 型、PRL 型、ACTH 型垂體瘤患者分別有39 例、19 例、7 例。根據接受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參照組(n=32)和治療組(n=3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方法 采用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對本組患者進行手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手術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患者的鼻道進行擴張,置入鼻內窺鏡,用鼻窺器將鼻中隔及此處的黏膜推向對側。在顯微鏡的輔助下找到蝶竇開口,用剝離子將蝶竇開口表面的黏膜剝離下來。然后分別鑿除、分割、去除蝶竇前壁、蝶竇及黏膜,鑿開鞍底骨質,找到垂體瘤,用穿刺針對垂體瘤進行抽吸。切開鞍底硬膜,充分暴露瘤體[2]。對于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在內鏡的輔助下按照自下至上、從后向前的順序切除腫瘤。切除腫瘤后,將明膠或止血紗布塞入瘤腔,用生物膠對鞍底進行封閉,對蝶竇前壁的黏膜進行復位,用油紗條填塞術側鼻腔。
1.2.2 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方法 對本組患者進行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手術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的右側鼻腔內置入神經內鏡,徹底清理其鼻腔內的分泌物。將中鼻甲與鼻中隔的間隙作為手術通道,沿著蝶篩隱窩用腎上腺素鹽水棉片擴張手術通道[3],切開鼻黏膜,剪開鼻黏膜與蝶竇黏膜的連接處,充分暴露鼻中隔后部的骨質及蝶竇前壁,開放蝶竇開口,去除蝶竇黏膜,充分暴露蝶竇間隔、鞍底、鞍底硬膜及雙側頸內動脈。切除腫瘤的方法及后續的處理方法均與參照組患者相同。
1)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2)手術后,統計兩組患者尿崩癥、電解質紊亂、腦脊液漏、鼻出血、單純顱內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錄入到SPSS 23.0 統計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患者,P<0.05;其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中的出血量(ml)手術的時間(min) 住院的時間(d)參照組 32 78.57±10.66 156.87±39.12 10.33±2.71治療組 33 44.87±9.68 124.26±24.15 6.69±1.14 t 值 7.124 10.254 11.254 P 值 0.001 0.000 0.000
手術后,參照組患者中發生尿崩癥、電解質紊亂、腦脊液漏、鼻出血、單純顱內感染的患者分別有4 例、3 例、2 例、1 例、0 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1.25%(10/32);治療組患者中發生尿崩癥、電解質紊亂、腦脊液漏、鼻出血、單純顱內感染的患者分別有1 例、1 例、1 例、0 例、0 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09%(3/33)。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P<0.05。
目前,臨床上對垂體瘤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該病患者顱內的瘤體常位于顱咽管、垂體前葉及后葉[4]。根據腫瘤細胞有無合成及分泌激素的功能,臨床上將垂體瘤分為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功能性垂體瘤兩種類型。根據腫瘤生長的類型,臨床上將垂體瘤分為擴張型垂體瘤和浸潤型垂體瘤兩種類型。
過去,臨床上對垂體瘤患者主要是進行開顱手術。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顯微鏡手術、神經內鏡手術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開顱手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垂體瘤的臨床治療中。這兩種手術均能夠快速、準確地定位垂體瘤,減少手術創傷,更好地保護瘤體周圍重要組織的結構及功能。進行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的手術路徑較為清晰,在手術期間醫生可通過觀看三維立體圖像加快手術的進程[5]。但是,顯微鏡的視野屬于單一管狀視野,在手術期間醫生難以觀察到某些無法直視的組織結構,導致難以徹底清除腫瘤。對垂體瘤患者進行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可避免損傷其鼻腔的正常結構,從而可降低其術后鼻腔感染的發生率。此手術的視野寬廣,醫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腫瘤周圍重要組織的解剖結構,且照明系統強大,可確保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但是手術中獲得的內鏡圖像缺少立體感,鏡頭易被氣霧遮蓋,焦距較短,對視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治療垂體瘤的效果相比,用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治療垂體瘤的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