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英雁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中醫醫院糖尿病科,湖北 十堰 4425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罹患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后其四肢(多發生于下肢末端)可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發生糖尿病足[1]。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是一種通過皮膚進行給藥的治療方法。磁熱療法主要是通過電磁波產生的熱量對穴位進行刺激,進而達到治療局部疾病的目的。本文對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中醫醫院進行治療的76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磁熱療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9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中醫醫院收治的76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且被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2)患者因患其他疾病導致周圍神經病變[2]。將這76 例患者按照抽簽法分為試驗組(n=38)與參照組(n=38)。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8 例;其年齡為42 ~78 歲,平均年齡為(65.29±8.33)歲;其病程為6 ~22 年,平均病程為(15.39±5.68)年。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16 例;其年齡為42 ~76 歲,平均年齡為(65.26±8.31)歲;其病程為6 ~21 年,平均病程為(15.34±5.6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參照組患者使用甲鈷胺片進行治療,方法是:讓患者口服甲鈷胺片,500 μg/ 次,1 次/d。對試驗組患者使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及磁熱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進行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的方法。將滲透液均勻地噴灑在人參如意多功能治療儀(型號:T03-C)的增效墊上。將增效墊放入效應帶內并貼在患者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后,開啟治療儀對其進行治療。30 ~60 min/ 次,2 次/d。2 次治療需間隔3 ~4 h[3]。2)進行磁熱治療的方法。使用糖尿病治療儀對患者的中脘穴、命門穴、三焦俞穴、太溪穴、復溜穴、足三里穴(雙側)、三陰交穴(雙側)進行低頻脈沖治療,20 min/ 次,1 次/d[4]。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 個月。
對比兩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右內踝的震動感覺閾值、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和感覺傳導速度及發生糖尿病足的情況[5]。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及右內踝的震動感覺閾值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及右內踝的震動感覺閾值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均更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及右內踝震動感覺閾值的對比(V,± s )

表1 兩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及右內踝震動感覺閾值的對比(V,± s )
組別 例數 左足第一個足趾 左內踝 右足第一個足趾 右內踝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8 17.63±5.21 11.92±1.29 19.56±5.83 13.82±1.08 17.41±5.77 10.04±0.97 17.86±3.35 11.55±0.29參照組 38 17.65±5.18 15.66±4.07 19.57±5.86 17.48±4.63 17.38±5.81 16.18±3.76 17.89±3.38 14.45±2.96 t 值 0.0167 5.3998 0.0074 4.7455 0.0225 9.7472 0.0388 6.0106 P 值 0.9866 0.0000 0.9940 0.0000 0.9820 0.0000 0.9691 0.0000
表2 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的對比(m/s,± s )

表2 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的對比(m/s,± s )
組別 例數(n) 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 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 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 腓淺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8 40.62±3.52 46.58±5.41 41.38±4.02 46.47±4.83 38.84±3.67 44.28±4.25 39.26±4.17 44.76±4.01參照組 38 40.65±3.54 41.28±4.63 41.41±4.03 42.39±4.21 38.86±3.69 40.85±3.83 39.28±4.2 40.36±3.61 t 值 0.0370 4.5881 0.0324 3.9253 0.0236 3.6957 0.0208 5.0269 P 值 0.9705 0.0000 0.9741 0.0001 0.9811 0.0004 0.9834 0.0000
接受治療后,在試驗組的38 例患者中,發生糖尿病足的患者有1 例,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為2.63%(1/38);在參照組的38 例患者中,發生糖尿病足的患者有7 例,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為18.42%(7/38)。接受治療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據統計,在所有發生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約占25%。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其可出現糖尿病足,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其截肢[6]。以往,臨床上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使用營養神經類藥物進行治療,該類藥物雖可緩解其臨床癥狀,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左足第一個足趾、左內踝、右足第一個足趾、右內踝的震動感覺閾值及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均更低,其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均更快。這可能是因為使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處,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穩定、持久地透過皮膚黏膜快速進入患者體內,避免口服藥物刺激其胃腸道及肝腎,從而提高其臨床療效及用藥的安全性[7]。使用磁熱療法對患者的穴位進行刺激,可促進其機體的血液循環,緩解其四肢麻木、疼痛等癥狀,改善其臨床癥狀[8]。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磁熱療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降低其足部的震動感覺閾值及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改善其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