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夕芳
(溧陽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蘇 溧陽 213300)
小兒腹瀉是兒科的常見病。該病主要發生于年齡<2歲的嬰幼兒中。腹瀉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排便次數增加、糞便性狀發生改變,部分患兒還可出現發熱、嘔吐、腹痛、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等。腹瀉患兒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其生命安全將受到威脅[1]。小兒腹瀉的發病主要與患兒體質較弱、消化系統發育不全及發生腸道感染等有關。微生態制劑泛指能夠幫助微生物生長物質或原始微生物而制備的藥劑。以下針對微生物制劑作用于小兒腹瀉的療效進行分析,如下。
抽選2019.1-2020.1 溧陽市人民醫院收診治療100 例腹瀉患兒進行研究,隨機分組,在對照組的46 例患兒中,有男24 例,女22 例;其年齡為4 個月~12 歲,平均年齡為(5.7±1.3)歲;其中糞便呈水樣、蛋花樣及稀糊樣的患兒分別有19 例、21 例、6 例。在觀察組的54 例患兒中,有男28 例,女26 例;其年齡為5 個月~11 歲,平均年齡為(5.6±1.2)歲;其中糞便呈水樣、蛋花樣及稀糊樣的患兒分別有22 例、23 例、9 例。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且被確診為小兒腹瀉。2)年齡為4 個月~12 歲。3)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糞便為膿血便及黏液便。2)對本次研究的依從性較低。患兒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兩組患兒接受相同飲食調節治療,同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并為其使用蒙脫石散〔生產廠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90〕進行治療,方法是:將蒙脫石散倒入溫水中攪拌均勻后服用。年齡<1 歲的患兒每日服用3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年齡為1 ~2 歲的患兒每日服用3 ~6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年齡>2 歲的患兒每日服用6 ~9 g,分早、中、晚3 次服用。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兒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劑(生產廠家: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40088)進行治療,方法是:溫開水沖服,500 mg/ 次,2 ~3 次/d。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各項臨床癥狀改善的時間及腸道菌群的分布情況。將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2]。1)優:治療1 ~2 d 后,患兒腹瀉的癥狀徹底消失,其糞便的性狀恢復正常。2)良:治療3 ~5 d 后,患兒腹瀉的癥狀有所改善,其糞便的性狀基本恢復正常。3)差:持續治療5 日后癥狀無變化。優良率=優%+良%。
以SPSS 6.0 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處理內容包括以下兩種:1)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2)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4 例觀察組患兒通過微生物制劑治療后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優良率相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兒退熱的時間、止瀉的時間、排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等用時均更短,P<0.05。詳見表2。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腸道菌群中乳桿菌屬的含量及腸球菌屬的含量均更高,其酵母樣真菌的含量更低,P<0.05。詳見表3。

表1 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的對比(d,± s )

表2 兩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的對比(d,± s )
組別 退熱的時間 止瀉的時間 排便性狀正常的時間 脫水改善的時間 腹痛停止的時間觀察組 1.12±0.35 1.26±0.18 1.52±0.26 0.93±0.04 2.14±0.33對照組 3.58±0.36 3.62±0.19 3.83±0.27 1.68±0.05 4.69±0.31 t 值 8.11 9.48 8.45 7.11 8.5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兒腸道菌群分布情況的對比(CFU/g,± s )

表3 兩組患兒腸道菌群分布情況的對比(CFU/g,± s )
名稱 乳桿菌屬 腸球菌屬 酵母樣真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31±0.34 9.81±0.14 9.34±1.02 11.59±0.46 4.32±0.25 3.06±0.23對照組 8.32±0.33 9.02±0.15 9.35±1.01 10.13±0.47 4.33±0.23 3.81±0.25 t 0.25 8.24 0.33 9.46 0.78 8.5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小兒腹瀉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該病已成為兒科門診的常見病之一。有學者認為,小兒腹瀉的發病主要與患兒的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機體的免疫力較低及消化道內的微生態失衡等有關。其中,患兒消化道內的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其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患兒消化道內的菌群處于平衡狀態,即使出現短時間的失衡也具有可逆性。患兒消化道內的有益菌群可幫助其消耗腸腔內的氧氣,抑制有害的兼性厭氧型細菌和需氧型細菌的生長,降低其局部組織中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保持其胃腸道內環境的平衡。嬰幼兒時期正是人體生長的最初階段,小兒臟器的部分功能還未發育成熟,免疫功能較成年人明顯偏低,加之其飲食結構多以流食、半流食為主,使得胃腸道內相關消化酶活性較低,且胃腸道排空速度普遍較快。免疫系統還未及時識別流食或半流食中含有的病原菌,其已經開始轉移,并在腸道多個位置滋生,使得腹瀉幾率和程度均大幅提升。據統計,在健康嬰幼兒的消化系統中,厭氧性細菌的數量較多,若患兒發生腹瀉,其胃腸道內厭氧性細菌的數量將會大幅下降,兼性厭氧型細菌和需氧型細菌的數量會大幅上升。外部致病菌進入患兒的消化道后易破壞其胃腸道內有益菌群的平衡及胃腸道功能,進而導致其發生腹瀉[3]。微生態制劑是一種生物制劑。該制劑的主要成分為活菌、死菌及代謝產物[4]。在本次研究中,在對觀察組患兒實施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治療,可提高其胃腸道內有益菌群的數量及胃腸道黏膜的自我修復速度,增加胃腸道內氧氣的消耗量,進而起到殺滅有害菌群的效果。本次研究所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的優良率更高,治療后其退熱的時間、止瀉的時間、排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脫水癥狀改善的時間及腹痛停止的時間均更短,其腸道菌群中乳桿菌屬的含量及腸球菌屬的含量均更高,其酵母樣真菌的含量更低,P<0.05。這說明,用微生態制劑對腹瀉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其病情,改善其腸道菌群的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