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蕾,于小紅
(無錫市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可影響患者的肺功能,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為此,臨床上需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以提高其臨床療效[1-2]。本文對無錫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舒適護理的效果及對其SAS、SDS 評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 年至2020 年期間無錫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 病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診斷標準。2)臨床癥狀為咳痰、氣促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等。3)無精神病史。4)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將這100 例患者隨機分為REG 組(n=50)和RES 組(n=50)。這100 例患者的年齡為47 ~78 歲,平均年齡為(56.72±12.43)歲。在REG 組患者中,有男28 例,女22 例。在RES 組患者中,有男27 例,女2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對癥治療及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內容包括對病房的環境進行管理、對患者進行吸氧護理及遵醫囑對其進行用藥指導等。在此基礎上,對RES 組患者進行舒適護理,方法是:1)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詳細了解并評估其心理狀態。針對出現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向患者講解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幫助其樹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與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相關的知識、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及對其進行舒適護理的內容等,以提高其對自身病情的關注度及對護理的依從度。2)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頻率,在其出現呼吸困難時需遵醫囑對其進行持續性低流量吸氧(吸氧量為1 ~2 L/min,氧濃度為25%)。患者吸氧前,護理人員需提前將氧氣進行濕化處理,以增加吸氧時其呼吸道的濕潤度,避免其因呼吸道干燥發生咳嗽、咳喘等現象。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排痰,以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避免其因痰液堵塞呼吸道而發生窒息。3)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護理方案。告知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纖維且易消化的食物,少進食鹽分及糖分過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血壓或血糖升高,影響其臨床療效。4)護理人員需定期為患者更換衣物和床上用品,為其擦拭皮膚,以保持其皮膚的清潔度。此外,護理人員需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及按摩,以避免其發生壓瘡和肌肉萎縮。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WHOQOL-BREF、SAS 及SDS 的評分。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接受護理后,患者的呼吸道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有效(接受護理后,患者的呼吸道癥狀有所好轉,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滿意)和無效(接受護理后,患者的呼吸道癥狀基本無改善,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不滿意)[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使用WHOQOL-BREF 從認知、情緒、軀體、社會及角色功能五個維度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WHOQOL-BREF的滿分為100 分。患者WHOQOL-BREF 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使用SAS 及SDS 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4]。患者SAS 及SDS 的評分越低,表示其心理狀態越好。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在REG 組的50 例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的患者分別為21 例(占42%)、18 例(占36%)及11 例(占22%),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39/50);在RES 組的50 例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的患者分別為34 例(占68%)、13 例(占26%)及3 例(占6%),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47/50)。接受護理后,RES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REG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接 受 護 理 前, 兩 組 患 者WHOQOL-BREF、SAS 及SDS 的評分相比較,P>0.05。接受護理后,RES 組患者WHOQOL-BREF 的評分高于REG 組患者WHOQOL-BREF的評分,其SAS 及SDS 的評分均低于REG 組患者SAS 及SDS 的評分,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WHOQOL-BREF、SAS 及SDS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患者WHOQOL-BREF、SAS 及SDS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SAS 評分 SDS 評分 WHOQOL-BREF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RES 組 50 68.72±9.54 36.35±6.13 70.32±8.75 34.64±5.92 57.28±3.34 88.25±5.56 REG 組 50 69.38±9.62 53.16±6.50 69.87±8.80 53.26±6.06 58.05±3.87 71.33±5.07 t 值 0.345 13.304 0.178 10.768 0.738 11.016 P 值 0.731 0.001 0.860 0.001 0.464 0.001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病。此病的病因主要為患者肺終末支氣管的遠端在短時間內充氣過度,致使其肺部組織張力下降,進而導致其出現呼吸困難、缺氧及酸中毒[5-6]。以往,臨床上常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因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及舒適性,因此患者的護理效果并不理想。舒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從患者的臨床癥狀、心理及飲食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增加其在護理過程中的舒適度,進而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依從度及滿意度,最終達到提高其臨床療效的目的。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RES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WHOQOL-BREF的評分均高于REG 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WHOQOLBREF 的評分,其SAS 及SDS 的評分均低于REG 組患者SAS 及SDS 的評分,P<0.05。這說明,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進行舒適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其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