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平
(南通瑞慈醫院普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1)
胃腸減壓是指將胃管從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通過負壓和虹吸原理將其胃里的內容物引出體外的一種方法[1]。非計劃性拔管是進行胃腸減壓患者常見的不良事件[2]。該事件的發生可延長患者的就醫時間、耽誤醫護人員對其進行救治、增加其治療費用。為此,臨床上需對進行胃腸減壓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降低其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進行胃腸減壓術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及對其發生非計劃拔管情況的影響。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在南通瑞慈醫院進行胃腸減壓的175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8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胃腸減壓術的85 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胃腸減壓術的90 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均使用相同型號的硅膠胃管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胃腸減壓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告知其在留置胃管期間的注意事項并定時對其置管進行檢查。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方法是:1)對普外科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集束化護理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進行胃腸減壓的流程、非計劃性拔管風險的評估流程、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后的正確處理方法等。2)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與胃腸減壓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胃腸減壓的重要性、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危害及進行管路護理的方法,以提高其對非計劃性拔管的重視度及對護理的依從性。3)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對出現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多與其進行溝通,為其講解以往護理成功的病例,幫助其樹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4)患者進行胃管插管后,護理人員需使用3M 高強度膠布以“工”字形對胃管進行固定。密切關注患者的臨床表現,定時檢查其胃管的固定情況,若胃管出現脫落、打結等現象需及時處理,以降低其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夜間是非計劃性拔管的高發期,為此,護理人員需增加夜間巡房次數,盡量避免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護理人員在每天早上的8 點鐘及晚上的9 點鐘分別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以避免其發生其他并發癥。護理人員可對出現躁動的患者或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使用約束帶,以減少其不必要的活動。此外,護理人員需定時松解約束帶并安排專人對患者進行看管,以防止其自行拔管。5)護理人員定期對胃管進行檢查及護理。每個月監測留置胃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每季度對留置胃管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實施整改,以提高對留置胃管患者進行護理的質量。
對比兩組患者對胃腸減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對護理服務的依從率、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對胃腸減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為72.94%,其對護理服務的依從率為84.71%,其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為9.41%,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0.59% ;觀察組患者對胃腸減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為96.67%,其對護理服務的依從率為95.56%,其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為1.11%,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8.89%。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胃腸減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對護理服務的依從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均更高,其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掌握胃腸減壓知識、對護理服務依從、發生非計劃拔管的情況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n)]
發生非計劃性拔管事件可影響留置胃管患者的臨床療效,增加醫患糾紛的發生率[4]。導致普外科接受胃腸減壓術的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方面的原因。進行胃腸減壓屬于侵入性操作,易增加患者身體的不適感。若患者對胃腸減壓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其易在置管后因身體不適而出現不良情緒,進而可導致其自行拔管。2)護理人員方面的原因。(1) 護理人員缺少對留置胃管患者的護理經驗或其個別護理環節操作不到位[5]。(2) 護理人員未對留置管道的外露長度、固定情況等進行密切關注,進而導致患者發生置管脫落的現象[6]。(3) 護理人員在進行交接班時未對存在脫管風險的患者進行重點說明,進而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7]。(4) 護理人員未對出現煩躁情緒、譫妄及不配合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防脫管措施,從而導致其發生自行拔管事件[8]。集束化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9]。對進行胃腸減壓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優勢有:1)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可提高其護理技能的水平及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的質量[10]。2)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可提高其對非計劃性拔管的重視度及對護理服務的依從性。3)增加夜間巡查次數、密切關注患者留置胃管的情況,可降低其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胃腸減壓相關知識掌握的優良率、對護理服務的依從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均更高,其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進行胃腸減壓術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降低胃腸減壓患者非計劃拔管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