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林劍平 陳巧巧 江俏 黃明珠
(1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心內二科 廣東 湛江 524046)
(2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檢驗科 廣東 湛江 524046)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機體心機嚴重缺血,進而誘發了不可逆性質的損傷,該疾病是一種常見的重癥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心肌缺血,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患者的心肌細胞的膜電位出現下降、患者的心肌細胞傳導出現異常等[1,2]。由此,研究分析了本院于特定時間診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資料,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應用循證護理效果分析,如下報道。
選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診治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64 例患者資料,按不同護理方法分兩組,每組32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2 例,女性10 例,年齡為30 ~83 歲,平均(61.29±7.16)歲;研究組患者男性21 例,女性11 例,年齡為32 ~82 歲,平均(59.32±6.1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給予對照組監測生命體征、并發癥護理、感染護理及心理干預等護理。給予研究組循證護理:創建護理小組,成員包括責任醫師、護士長和護士等,小組成員應當接受心臟康復知識和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確定循證護理問題且依據循證問題檢索相關的文獻知識,循證護理小組的成員需要對查詢到的證據的實用性和真實性進行評價,同患者的個體化原則進行結合制定適合患者的循證護理方案。(1)跟蹤觀察患者:心律失常多發生在患者起病之后的1 ~2d,若患者出現如乏力、氣喘和心悸、窒息等描述,則需要及時的開展搶救治療;(2)控制誘發因素:保持病房環境的安靜,對探視的人數、時間等予以嚴格的控制,降低病房內的噪音以保障患者的休息,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保持患者病房的溫濕度,以便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感,觀察患者的排便情況,若出現了排便困難情況應即刻告知醫護人員;(3)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患者發病后的12h 內需保持流質飲食,逐漸朝著低鹽低脂和低膽固醇的清淡飲食改善;(4)疼痛護理: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現心絞痛,護理小組成員可以經過改變患者體位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可于必要的時候給予止痛藥物進行處理。
滿意度:選擇臨床滿意度表評估,包括健康教育、服務與主動性、關愛與溝通,分值100 分,分高則滿意度高[3,4]。選擇漢密爾頓焦慮表(HAMA)評估患者評分,分為失眠、緊張、害怕等項,各項為0 ~4 分,以總分明確焦慮癥情況,總分超過6分為焦慮癥,低于6 分為無焦慮癥[5,6]。
研究數據選擇SPSS20.0 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研究組滿意度總分(98.23±6.32)分比對照組(65.38±9.89)分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滿意度對比(±s,分)

表1 兩組滿意度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健康教育 服務態度與主動性 關愛與溝通 總分研究組 32 34.49±5.52 31.32±5.22 32.17±5.12 98.23±6.32對照組 32 23.27±1.83 20.23±3.28 21.49±4.89 65.38±9.89 t 10.9140 10.1760 8.5332 15.8328 P<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患者焦慮癥>6 分為10 例(31.25%)比對照組19例(59.38%)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癥情況[n(%)]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發展比較快,且發病急,患者發病1~2h 內會發生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患者并心律失常1 小時內發生死亡率可達50%,因此,臨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需要給予積極有效臨床救治,同時,還需要配合科學、規范護理服務[7,8]。為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本研究主要對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64 例患者臨床資料分析,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中,臨床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滿意度評分(98.23±6.32)分比對照組(65.38±9.89)分高,差異具統計意義(P<0.05),結果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給予循證護理,能有效提高其臨床滿意度情況[9,10]。相關研究發現推測可能和患者循證護理中對病情、用藥、情緒及不良反應等具相關性。臨床循證護理開展中,需要加強醫師、患者雙向交流,并及時告知其醫師突發,給予患者積極心理疏導;同時,循證護理模式不是結合護理人員經驗進行開展,而是針對患者的病情、臨床觀察和潛在并發癥予以探討[11,12],查找文獻后找出相應的理論依據,進而有效避免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盲目行為。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應用循證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臨床滿意度情況[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焦慮癥>6 分為10 例(31.25%)比對照組19 例(59.38%)少,研究結果證實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給予循證護理能減少焦慮癥的發生,表明循證護理應用具臨床有效性。原因考慮分析,循證護理工作開展之前需提問專家意見、查閱文獻等,防止臨床護理工作盲目;同時,臨床護理過程需要護理人員遵守其臨床操作工作,重視患者心理問題的調節,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防止不良心理事件[15,16]。因此,循證護理臨床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護理經驗、技能制定其臨床護理計劃;并且,實際實施需符合患者自身愿望、疾病護理需求,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效果及滿意度。
綜上,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給予循證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滿意度比較高,具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