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紅 周家鳳
(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05)
PICC 置管是一種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的方式,該靜脈給藥方式可極大程度降低刺激性藥物對血管造成的刺激,繼而延長患兒給藥耐受性,避免患兒長期治療中反復靜脈穿刺,其中靜脈炎為PICC 置管后常見并發癥[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8年12 月—2019 年12 月36 例未行預防性護理組以及36 例行預防性護理患兒,兩種不同護理干預模式患兒PICC 置管致靜脈炎以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
選擇我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早產兒按照PICC 置管期間是否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患兒行預防性護理(n=36):男、女分別20 例、16 例,胎齡28 ~32 周,平均(30.42±1.32)周,平均出生體重為(1430.52±100.12)g。對照組患兒未行預防性護理(n=36):男、女分別21 例、15 例,胎齡27 ~32 周,平均(30.39±1.34)周,平均出生體重為(1430.49±100.11)g。本次研究對象在性別、平均胎齡以及平均出生體重等一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本次研究征得患兒家長同意且順利完成PICC 置管術;(2)患兒治療期間相關診療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排除伴嚴重出血性疾病患兒;(2)排除有靜脈血栓形成史患兒;(3)排除有血管外傷史或外傷史患兒;(4)排除外周靜脈無法確認患兒;(5)排除在接受本次治療前發生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對個體造成損害且未恢復的患兒。
1.3.1 對照組(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對患兒全身皮膚進行消毒,并觀察穿刺肢體血管走向、皮膚完整性,選取走向較直、血管管腔較粗的血管實施穿刺。護理人員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實施PICC 置管。在PICC 置管后護理人員定期關注患兒體溫,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或分泌膿性分泌物。
1.3.2 實驗組(預防性護理) (1)評估血管情況:護理人員了解患兒相關凝血指標參數,對于凝血功能異常的患兒應應待患兒相關凝血指標接近正常范圍后實施PICC 置管,并在PICC置管后局部按壓15min,局部應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2)PICC置管穿刺前對導管實施預處理,將5mg 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與40ml 0.9%氯化鈉溶液充分混合置入無菌治療碗中,而后將合適型號的PICC 導管置入其中約浸泡5min;(3)在PICC 置管過程中應控制送管速度,避免置管過快,若在置管過程中遇到阻力,可適當改變患兒穿刺一側肢體高度或置管角度,避免強行置入;(4)在成功PICC 置管后在患兒置管側上肢手臂均勻涂抹少量喜療妥,每日局部給藥3 次,連續給藥3d 以預防靜脈炎的發生;(5)在給予粘粘性較高、高滲性液體的過程中每隔4h 應用肝素對PICC 導管實施沖管。
比較兩組患兒PICC 置管期間靜脈炎以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值<0.05 則表示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PICC 置管患兒靜脈炎以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兒PICC 置管期間靜脈炎發生例數、并發癥發生例數均比對照組少(P<0.05)。

表1 兩組PICC 置管患兒靜脈炎以及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n(%)]
早產兒經口給藥難度大且患兒依從性低,傳統靜脈注射給藥可對患兒皮膚造成較大損傷,甚至對早產兒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PICC 置管與傳統靜脈穿刺給藥相比,可減少反復穿刺對患兒皮膚造成的傷害,但是由于早產兒血管較細,PICC 置管過程中穿刺鞘以及導管仍然會對患兒靜脈血管內膜、靜脈瓣造成一定的刺激[2,3]。PICC 置管預防性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選擇合適型號的PICC 導管,并將PICC 導管置入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調配好的溶液中浸泡,緩慢置管,以降低PICC 置管對患兒血管壁造成的刺激。此外,早產兒PICC 置管給藥期間優化給藥,對于應用粘性較高、高滲性液體治療的患兒,定期給予肝素沖管[4,5]。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應用預防性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兒靜脈炎發生率為2.78%,并發癥發生率為5.56%,靜脈炎發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綜上所述,早產兒PICC 置管預防性護理干預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