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杭州市余杭區第三人民醫院 浙江 杭州 311115)
外科手術是當前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手術形式,也是現有臨床研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手術管理方式[1]。對于外科手術患者干預而言,科學的護理方法選擇是提高患者護理質量的基礎,以疼痛護理干預作為患者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護理質量,改善了患者護理方案,降低了其疼痛感知。故而本研究選取46 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外科術后疼痛護理干預模式及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46 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3 例。其中,實驗組患者男13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52.32±3.15)歲,對照組男14 例,女9 例,平均年齡(53.15±2.54)歲。患者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完善患者護理指導方案,給予患者術后疼痛控制指導。實驗組采用疼痛護理干預模式,方法如下:①給予患者健康教育護理指導,提高患者健康教育認知能力,讓患者能夠科學的認識自身病情,對其后續護理有初步了解[2];②給予患者疼痛護理指導,以藥物止痛和疼痛轉移法控制為主。藥物止痛中,可以給予患者安痛定肌肉注射,以此降低患者疼痛感知。而疼痛轉移中則可以采用溝通交談法,讓患者暫時忘記疼痛,從而降低其疼痛感知能力;③給予患者心理干預,良好的心理干預指導,能夠幫助患者降低心理負擔,讓其能夠積極面對病情護理,因而可以滿足患者護理需求[3]。
(1)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以VAS 視覺疼痛評分法為主,具體標準如下:0 分表示沒有疼痛,1 ~3 分表示輕微疼痛,4 ~6 分表示疼痛感較強,7 ~8 分表示疼痛劇烈,9 ~10 分表示疼痛難忍[4];(2)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以評分制為主,從疼痛控制認識、止痛藥物使用、非藥物止痛和接受健康教育等四方面指標進行評價。
用SPSS22.0 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疼痛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管理后疼痛評分對比中,實驗組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情況對比(±s,分)

表1 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情況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23 5.67±1.12 2.12±0.21對照組 23 5.54±1.36 4.96±0.25 t 1.166 6.986 P 0.225 0.045
實驗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s,分)

表2 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控制認識止痛藥物使用非藥物止痛接受健康教育實驗組 23 89.32±3.32 86.25±3.36 90.36±3.15 88.15±3.63對照組 23 75.12±3.36 73.36±4.12 78.21±3.54 76.15±3.64 t 8.666 7.156 9.344 8.557 P 0.036 0.044 0.033 0.037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中,由于采取的護理方案不同,所以最終患者護理效果有了顯著差異。總體來看,實驗組患者干預的效果要好于對照組,在護理疼痛評分及護理疼痛改善上均有顯著優勢(P<0.05)。尤其是在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控制上,更是具有明顯優勢,因而驗證了疼痛護理干預模式在患者護理中的地位和意義。綜上所述,在外科手術患者護理中,給予患者疼痛護理干預指導,能夠提高患者護理質量,降低了患者疼痛感知。所以在未來臨床研究中,能夠將疼痛護理干預應用到外科手術患者護理中,從而提高患者手術護理質量,提升其護理水平[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