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京 羅艷秋
(南寧急救醫療中心 廣西 南寧 53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發生率、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的急危重癥,大多數患者在院外發病,若未及時搶救,往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表示,對AMI 患者開展院前急救,有助于提高搶救質量,改善臨床預后[1]。另有研究證實,無縫隙流程護理可進一步優化護理流程,盡可能減少不必要浪費的時間,使急救護理更加合理[2]。對此,本研究將對近年我院收治的15例AMI 患者開展院前急救無縫隙流程護理管理,取得滿意的急救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期間我院院前急救的30例AMI 患者,其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40 ~78 歲,平均(61.2±2.5)歲;均為首次發??;發病時間<12h;心功能分級Ⅱ~Ⅳ級;均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治指南(2019)》中AMI 的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胸痛、胸悶、瀕死感。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循環系統不穩定者,院前急救到達時已經處于不可恢復的臨終患者,精神異常及意識障礙者。以不同院前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各1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包括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立即派遣救護車出診,接到患者后評估患者病情,建立靜脈通道,實施心電圖檢測等。觀察組采用無縫隙流程護理,具體操作如下:(1)成立管理小組。組織小組成員學習AMI 疾病特點、急救相關知識,并查閱相關資料,總結護理經驗,完善AMI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明確各環節工作內容及工作要求,并對組員進行理論和實踐操作演練;(2)出診。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于3min 內,派遣急救車前往,在前往途中,護士聯系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癥狀、生命體征變化,以預估患者病情;(3)現場急救護理。到達后,在10min 內完成病情評估、靜脈通道建立、持續給氧、遵醫囑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以穩定患者生命體征;(4)轉運途中護理。待患者生命體征略穩定后,立即轉運入院,在轉運途中與急救科室、介入室科室進行溝通,告知相關科室做好急救準備,同時密切監控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出現病情變化,立即實施除顫、心肺復蘇等搶救措施;(5)交接護理。到院后開啟綠色通道,并于5min 內與接診醫護完成交接工作,包括疾病診斷預估、發病癥狀、院前搶救措施、當前狀況等,并雙方確定后簽字,以保障后續搶救迅速開展。
(1)記錄兩組搶救各階段用時;(2)比較兩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發生情況。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救治階段用時均短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救治用時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救治用時比較(±s)
組別 例數電話接診至出診時間(min)現場急救時間(min)轉運入院時間(min)急診球囊擴張時間(min)住院時間(d)觀察組 15 0.6±0.2 17.6±2.1 21.3±2.4 75.2±4.5 9.2±1.4對照組 15 2.9±0.5 29.3±2.5 40.6±2.8 96.7±5.2 13.9±1.2 t 7.632 10.336 12.571 11.293 9.612 P<0.05 <0.05 <0.05 <0.05 <0.05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AMI 心血管事件率及病死率更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情況比較[n(%)]
AMI 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搶救越及時,患者存活可能性越高,早期、快速、有效的開展院前急救對改善臨床預后尤為重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縮短從接觸患者到入院PCI 治療時間,則成為臨床護理人員重點研究課題之一。然而,受患者發病地與醫院距離、護士專業應急能力、護理流程設置等影響因素限制,常拖延搶救時間,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繼而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病死率[4]。
無縫隙流程護理是近年新興的護理管理模式,該護理模式本質是尋找護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對不足加以科學完善,使護理工作有的放矢,各環節緊密相連,以保證護理的連續性和完整性[5]。本研究對AMI患者于院前護理中實施無縫隙流程護理,針對AMI 疾病對治療時間要求極為嚴格的特點,先從自身能力出發,通過開展相關流程培訓、專業知識培訓等,明確人員工作職責,確定搶救流程,再通過情境演練,以提升急救護士的實踐能力;在實際院前搶救過程中,將院前急救護理時間量化,從接到120 急救電話到入院治療,明確院前搶救護理活動時間要求,優化院前急救流程順序,實施標準化的AMI 急救護理措施,使院前急救護理活動能更加安全有效的開展,并在出院搶救時,密切與院內各部門保持聯系,增強各部門間的配合度,繼而有助于縮短整體救治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提高搶救成功率[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救治階段用時均短于對照組,且心血管事件率、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相較于常規院前急救,無縫隙流程護理可縮短院前各環節搶救時間,降低AMI 不良事件發生率。
綜上所述,無縫隙流程護理可提高AMI 院前急救護理效率,使各護理環節更為緊密,縮短搶救時間,從而有利于改善臨床預后。因本次例數偏少,還需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