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榮 田進財 陳潔
(1 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01)
(2 銀川國龍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01)
偏頭痛是血管性頭痛的一種,其是一種間斷性反復發作的一側頭痛的疾患。具有反復性、固定性及病程長等特點[1]。偏頭痛可見于任何年齡,尤以青春期發病較多,女性高于男性,常因勞累、情緒緊張、吸煙等誘發。一般常規選用口服止痛藥,長期服藥可引起患者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副作用[2],大量文獻數據顯示,中醫針灸治療偏頭痛具有獨特的療效,效果顯著,無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3]。有效的中醫特色治療與護理干預在緩解患者頭痛及伴隨癥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將治療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來我科診治的偏頭痛患者100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與治療組,其中治療組為50 例,男女比例為20:30,年齡最小25 歲,最大為77 歲,平均年齡(45.1±2)歲,其平均病程為(10.7±2.12)年。對照組為50例,男女比例為24:26,年齡最小20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7.2±2.4)歲,其平均病程為(9.7±2.1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與排除標準參照《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4],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確診為偏頭痛;②發病時間超過1 年且發病次數為 2 ~10 次/月;③患者均簽寫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多種器質性病患;②婦女妊娠期、哺乳期等;③因癲癇或外傷導致的頭痛和神經性頭痛;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5]。
對照組采用口服治療,雙氯酚酸1 片/次,tid po,治療療程為14d。
治療組給予腕踝針治療。具體操作方法:腕踝針操作。按照病癥,進行體表分區。按照頭痛部位可選取上1 穴-上6 穴為進針點。75%乙醇溶液在穿刺部位進行消毒,消毒范圍為穿刺點8 ~10cm。選用的是一次性不銹鋼32 號1.0 寸毫針(0.25mm×0.25mm)。右手食指、拇指和中指持針,左手拇指緊繃皮膚,針體與皮膚形成30°角,向近心端快速刺入皮下,進針后緩慢的推進,患者無痛感。進行固定,需留針30min,1次/d,14d 為1 個療程。
1.4.1 情志護理 偏頭痛患者常伴有心悸、頭暈、疲乏等癥狀,并伴有焦慮的情緒,給予患者心理安慰,講解該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效果,消除其焦慮、緊張的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
1.4.2 針刺護理
(1)進針前:首先了解患者疼痛耐受情況,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告知患者進針時可有少量的疼痛,甚至無疼痛,減少其焦慮緊張的情緒。
(2)進針時: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放松肢體,進針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隨時詢問患者的主訴,以免發生意外。
(3)留針期間:告知患者在留針期雙上肢減少活動,避免上肢的劇烈活動,如果進針點有疼痛,應及時進行調針,調針是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
(4)取針后:重視患者的情志護理,減少誘因:避免情緒緊張、勿勞累、戒煙酒。保持樂觀情緒。病情穩定者可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鍛煉,如中醫養生操:八段錦、有氧養生操的鍛煉,具有舒緩情志、強身健體等功效。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隨訪半年內無復發者;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明顯緩解,隨訪半年偶有復發者;有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有所減輕,發作時間縮短,頭痛周期延長;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變。
匯總數據后,應用SPSS17.0 統計軟件,對所收集病例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有顯著性差異。
由表1 可見,按照療效評價,對照組50 例患者,癥狀顯著改善18 例,有效14 例,無效18 例,總有效率64%;治療組50例患者,癥狀顯著改善25 例,有效20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90%,對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結束以后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治療組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偏頭痛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神經血管障礙疾病,多屬內傷頭痛,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隋海,不任受邪,若風、寒、濕邪、情志失調,可至氣血失和、脈絡失氧等均可導致疼痛的產生。頭痛發作時臨床上常用口服止痛藥止痛,副作用較大且效果不佳,患者長期服用過程中依存性差。
腕踝針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色療法,延續了傳統針刺疏經通絡,調暢氣血及功效,可有效的緩解偏頭痛患者頭痛的癥狀,在治療期間,并給予了有效的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做好患者的情志護理,尤為重要,并減輕其焦慮緊張的情緒,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頭痛及伴隨癥狀,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