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揚州市中醫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近年來,隨著中成藥各種劑型的出現,臨床使用越來越多,且群眾忽視了中成藥用藥安全性,中成藥不良反應(ADR)逐漸上升[1]。本文通過某院2018—2019 年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調查分析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用藥、給藥途徑等方面,探討其發生原因,加強對中成藥ADR 的監測,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某院2018-2019 年間發生的中成藥不良反應。
通過收集某院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90 例,從性別年齡、合并給藥、給藥劑型和途徑等方面分析。
根據表1 和表2,90 份中成藥ADR 報告中,女性57 例(占63.03%),男性33 例(占36.97%),女性明顯多于男性,性別差別大;16 歲以下發生ADR 為4.44%;17 歲以上發生ADR 比例增加,17 ~49 歲為37.78%,且49 歲以上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為57.78%。

表1 90 份中成藥ADR 病例性別分布及百分比

表2 90 份中成藥ADR 病例年齡分布及百分比
根據表3,90 例中成藥不良反應病例中,單獨用藥引起的中成藥不良反應為59 例(占65.56%)較合并用藥引起的31 例(占34.44%)多。

表3 中成藥ADR 單獨與合并給藥分布
根據表4,在中成藥ADR 病例中,靜脈滴注引發的中成藥ADR 最多,為83 例,占85.57%。口服給藥引發的中成藥ADR,為14 例,占14.43%。

表4 中成藥不良反應給藥途徑分布
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存在著較明顯的性別差異,可能與環境差異、用藥差異等因素相關[2]。本研究發現中成藥ADR發生率女性患者(63.03%)比男性患者(36.97%)多,這也許同女性月經、懷孕、哺乳等生理時期特別容易過敏,耐受性降低,容易引發中成藥的不良反應。
年齡對中成藥不良反應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發現,老年人較年輕人易發生ADR[3],本研究結果年齡49 歲以上發生ADR 為57.78%,可能老年患者機能變差,對藥耐受性降低;且易患有多種疾病或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治療時常聯合用藥,發生ADR 的概率增加。臨床用藥時需根據患者年齡、肝腎等情況,是否需要聯合用藥,仔細選擇中成藥及其劑量,盡量能夠個體化用藥。
根據表3,90 例中成藥不良反應病例中,單獨用藥引起的中成藥不良反應為59 例(占65.56%)較合并用藥引起的31 例(占34.44%)多。我們常常認為中成藥不良反應少,但其實中成藥成分復雜,且藥理作用不太明確,且中成藥常與其他藥聯合使用時,易發生相互作用,使性質發生變化,影響療效。當聯用不當,會出現毒性成分聚積、藥效降低、產生或增加ADR 等[4]。
根據表4,在中成藥ADR 病例中,靜脈滴注引發的中成藥ADR 最多,為83 例,占85.57%。口服給藥引發的中成藥ADR,為14 例,占14.43%。靜脈滴注更易引發ADR 的原因可能由于中成藥成分復雜并含有抗原物質,能直接入血發揮藥效。中藥注射劑在配置過程中PH 不當時,易產生沉淀,與其他輸液配伍時,也會發生同種狀況,所以盡量使用口服藥。
中成藥由于新劑型的不斷發展,臨床使用越發廣泛,具有特別優勢[5],但中成藥ADR 也越來越多,控制中成藥越發重要,調查ADR 發生原因,以及減少和避免ADR 的發生,是臨床用藥安全保障重要措施之一,從而使群眾重視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從而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