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雄 劉孝婭
(金堂縣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10400)
功能性消化不良簡稱消化不良,在臨床上又稱“TD”,其是一種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主要以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噯氣等為臨床表現,病情會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同時,該疾病還會影響患者的營養吸收能力,從而易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等情況,最終誘發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1]。由于該疾病屬于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使用西藥治療雖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長期使用西藥進行治療會進一步的損害消化系統,增加較多的毒副作用,所以臨床上目前較為關注中醫的治療方式。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所以本文選取我院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探究中醫辯證治療的臨床效果。以下為相關研究過程。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對象共計72 例,均為我院2019 年1 月—12 月間收治的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進行平均分組,其中36 例接受西藥進行治療,并命名為參照組,其余36 例接受中醫辨證治療,并命名為實驗組。參照組中3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有女性患者16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 歲,平均年齡為(36.64±4.23)歲;實驗組中36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有女性患者17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2歲,平均年齡為(36.76±3.41)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后得出結果為(P>0.05),無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接受臨床上的對癥護理干預,包括:禁煙禁酒,避免食用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等。
參照組:該組患者實施西藥治療:選取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3 次/d,一次10mg,分別在每頓飯前的15 ~20min 食用[2]。
實驗組:該組患者實施中醫辯證治療,以健脾理氣方劑為治療方式,基礎組成為:甘草5g,厚樸、半夏、砂仁、黃芩各10g、黃連3g、茯苓、黨參各15g,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藥物劑量以及種類的加減治療。針對于舌紅苔少癥候型的患者來講,需要將基礎方劑中的黨參換成太子參,針對于腹脹癥候型的患者來講,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桔梗10g[3],對于吸收能力差的患者,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炒谷芽、炒麥芽以及山楂各15g。之后將所有的方劑加入水中進行煎煮,取汁300ml,每天2 劑,分早晚2 次服用。
所有的患者均按照各自的治療方式,連續治療1 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以及消化系統癥狀評分。
治療有效率: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徹底消失)、好轉(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有明顯改善)以及無效(上述均未達到)。
消化系統癥狀評分:上腹痛、上腹脹、噯氣、早飽以及反酸。
以SPSS25.0 統計學軟件包對本文數據進行整理,分別以卡方檢驗和t值檢驗對本文的治療有效率和消化系統癥狀評分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結果分別以(%)和(±s)為主,當P<0.05時,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從治療有效率上對比,實驗組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從消化系統癥狀評分上對比,實驗組明顯低于參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消化系統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消化系統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上腹痛 上腹脹 噯氣 早飽 反酸實驗組 36 1.00±0.28 1.25±0.29 0.73±0.20 1.63±0.25 1.03±0.28參照組 36 1.71±0.60 1.80±0.51 1.44±0.64 2.22±0.49 1.70±0.65 t 6.434 5.625 6.353 6.435 5.68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而該疾病在中醫領域上,以脾胃氣虛型較為常見,并且屬于“胃脘痛”“胃痞”的范疇。中醫認為該疾病的發病機制與七情失和、食滯中焦、表邪入里以及痰濕阻滯有密切的關系,從而使得患者的氣血受阻、脾胃功能下降,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會逐漸降低患者的營養健康狀況以及生活質量[4]。因此,在中醫辯證治療上,主要以健脾理氣為功效,本文選取的方劑中,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而半夏具有消痞散結、降逆止嘔以及燥濕化痰的功效,黃連以及黃芪均具有瀉處脾胃虛火和清熱燥濕的功效,而甘草可以補脾補氣,厚樸可以下氣除滿、燥濕消痰,黨參可以補脾肺氣,砂仁具有溫中止瀉以及化濕行氣的功效,當諸多草藥聯合使用后,可以將整體的方劑具有健脾理氣的功效,對于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顯的治療效果[5]。因此,對于該類患者來講,使用中醫辯證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時可以增強患者的腸胃功能,促進患者的腸胃消化能力提升,相比西醫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