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結玲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部 廣東 佛山 528200)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多發于青春期男女的頑癥,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癥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1]。痤瘡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發展多樣,但普遍存在病程長、易復發和長期使用抗生素副作用較大等缺點。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筆者對門診30 例3 ~4 級痤瘡患者,通過運用多種針灸療法配合三黃冰外敷,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針灸門診痤瘡3 ~4 級患者60 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 例,男3 例,女27 例,年齡(23.90±3.51)歲。對照組30 例,男9 例,女21 例,年齡(24.20±3.6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用碘伏清洗患處,然后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 接著針灸圍刺痤瘡局部,留針20min,拔針后痤瘡局部外敷生理鹽水無菌紗塊。
觀察組采用多種針灸療法配合三黃冰外敷治療,即實施針灸刺絡放血、挑治、圍刺痤瘡局部、耳穴壓豆,再配合三黃冰紗塊外敷。每隔2 ~3d 進行1 次,3 次為1 個療程。針灸刺絡放血:穴位首選大椎,前額部痤瘡屬心火亢盛,加心俞、厥陰俞;左頰部多屬肝膽濕熱,加肝俞、膽俞;右頰部多屬肺經血熱,加肺俞、大腸俞;鼻唇周圍痤瘡多責之于脾胃,加脾俞、胃俞;下頜部多責之于沖任不調,加膈俞、三焦俞。穴位定位后先用碘伏消毒,繼用一次性無菌采血針點刺穴位,見皮下出血后拔罐,留罐10 ~15min。局部挑治:用碘伏消毒痤瘡局部,然后持無菌暗瘡針在白色膿點欲破潰進針,順毛囊方向適當擠壓膿液、膿頭,盡量取出角層質、膿頭、白頭或黑頭粉刺。針灸圍刺治療。根據痤瘡的局部范圍大小,用面部針灸針(0.18mm×13mm),對痤瘡范圍進行微針針刺治療,并留針20min。耳穴壓豆治療:在進行第三步針灸圍刺治療的留針過程中同時進行。耳穴壓豆是根據辨證進行選穴,多為:肺腧、脾腧、肝腧、大腸、胃等。
療效標準治愈:皮膚顏色恢復正常,創面完全愈合;顯效:皮膚顏色改善,創面愈合率70%以上;好轉:皮膚顏色有所改善,創面愈合率30%~70%;無效:皮膚顏色、創面情況未改善甚至加重[2]。
疼痛評定采用NRS 疼痛數字評分法進行,0 ~10 分表示疼痛程度,數字越大表示越痛。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χ2=9.042,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 天、14 天,觀察組的疼痛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后14d觀察組 30 2.87±0.72 1.47±0.50 0.53±0.57對照組 30 2.81±0.66 1.70±0.58 0.93±0.81 t 0.631 3.985 4.018 P 0.574 0.041 0.037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多發于青春期男女的頑癥,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癥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3]。由于近年生活和社會壓力的增高,痤瘡病人不斷增多。因為影響外貌,可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負擔,直接危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
目前,國內西醫治療主要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存在治療時間長,易反復和長期使用抗生素副作用較大等缺點[4]。中醫治療手法單一,由于3 ~4 級痤瘡除粉刺外,還有較多的炎性丘疹或膿皰,單一地進行局部外敷或局部針灸治療,對于膿液、結節的清除,出現起效慢、癥狀反復現狀[5]。本門診總結多年臨床經驗,運用多種針灸療法,自擬三黃冰片外敷治療痤瘡,取得良好療效。方中黃連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能;大黃[6]峻下熱結、血閉寒熱,破瘕積聚,為除火熱結毒之要藥;黃芩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冰片均有明顯抗菌效果,有良好的抗炎及鎮痛效果冰片味辛、苦,歸心、肝、肺經,清香宣散,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消腫、止痛等功能;其次,冰片易透過血腦屏障、促進藥物吸收、對抗循環系統缺血與損傷、抗菌、抗炎、鎮痛、促進創傷愈合等作用。
綜上所述,運用多種針灸療法配合三黃冰外敷治療痤瘡3~4 級,可明顯提高治療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