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璐 李文娟(通訊作者) 鞏丹丹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 江蘇 宿遷 223800)
目前,我國的重癥監護病房又稱重癥加強護理病房,英文ICU,作為醫院中危重患者的搶救治療中心,收治對象主要為所有需要監測或臟器功能支持、隨時有可能發生危及生命情況的患者[2]。由于治療需要,ICU 內常晝夜明亮、醫療儀器密集且采取特殊的管理制度。全封閉式的管理、緊張的氣氛、特殊的設備環境、強化治療和護理會使患者感到一種難以解脫的壓力,從而產生情緒障礙。國外調查顯示,50%以上的ICU患者有焦慮癥狀,而70%以上的患者在ICU 期間存在焦慮與躁動。焦慮等不良狀態可導致患者出現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心肌缺氧、耗氧量增加、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等一系列并發癥,并易引起患者呼吸不規則而影響有創輔助通氣治療,甚至產生悲觀和失望心理,出現不配合治療的現象。在曾接受有創通氣的ICU 清醒患者中有96%的患者出現過不適經歷,而合適的鎮靜治療方案對嚴重不適經歷的發生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通氣功能出現障礙導致呼吸氣流受限而誘發的進行性加重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指患者在短期內出現呼吸功能障礙的程度超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日常癥狀程度,且癥狀呈現持續加重趨勢,促使患者出現喘息、發熱、膿痰、氣促等嚴重癥狀,而患者的氣體交換能力在短暫下降后最終引發呼吸衰竭癥狀,若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可導致患者死亡[3]。根據我國醫學研究表示,AECOPD 患者中機械通氣比例高達80%,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對AECOPD 實行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標準化鎮靜管理后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的50 例AECOPD機械通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然后隨機分成21 例對照組和29例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0 例,女性11 例,年齡52 ~78 歲,平均年齡為(66.7±2.3)歲;觀察組男性16 例,女性13 例,年齡54 ~81 歲,平均年齡為(67.4±3.4)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都已經經過明確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也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首先根據醫囑使用阿片類鎮痛劑維持CPOT 評分0 分;鎮靜劑選擇方面,其中得普利麻作為烷基酚類短效靜脈麻醉劑,它的見效快,半衰期短,體內無蓄積,停藥后可迅速清醒。但是此種藥物鎮靜會讓患者有具依賴性,在給藥期間需要合理調節輸注速度,才能保持患者的機體內有效血藥濃度,實現理想的鎮靜深度,減少患者對呼吸機的對抗,讓患者在手術后能夠迅速清洗,提升患者的呼吸質量,從而減少患者的氧耗和氧需,減輕各器官代謝負擔。故將其作為鎮靜劑,1mg/kg 靜脈推注后,以1mg/h·kg 靜脈泵入,并以RASS 評分-2 ~0 分為目標鎮靜評分,護理人員在醫囑范圍內依靠鎮靜評分實時調節泵藥速度。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標準化鎮靜管理,內容如下[4]:
(1)首先,醫院需要加強護理人員標準化鎮靜護理知識以及相關技能的培訓。只有護理人員在通過豐富的學習下掌握相應的護理操作,了解護理的目的、意義以及學習國外優質的案例操作形式,明確各項注意事項,將方案有序的實施。及時掌握患者鎮靜評分,妥善調節泵注速度。
(2)①RASS 評分每小時1 次;②RASS -5 分,得普利麻0.4mg/kg 靜脈泵入;RASS -4 分,得普利麻0.6mg/kg 靜脈泵入;RASS -3 分,得普利麻0.8mg/kg 靜脈泵入;RASS -2 ~0 分,得普利麻維持原劑量靜脈泵入;RASS +1 分,得普利麻1.4mg/kg 靜脈泵入;RASS +2 分,得普利麻1.8mg/kg 靜脈泵入;RASS +3 分,得普利麻2.2mg/kg 靜脈泵入;RASS +4 分,得普利麻2.6mg/kg靜脈泵入。
(3)醫院需要設定監督小組,對患者RASS 評分進行不定期的考察,也需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嚴格監督,保證患者在安全的狀態下進行標準化鎮靜管理。
護理人員實時記錄兩組患者的鎮靜藥物使用劑量和使用時間,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長以及在ICU 的停留時間,然后觀察兩組在進行不同護理后,AECOPD 機械通氣患者的不良癥狀出現次數。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 進行數據統計的處理,計量資料利用均數正負標注值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加入標準化鎮靜管理護理后,患者的鎮靜藥物使用劑量似乎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鎮靜藥物使用劑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加入標準化鎮靜管理護理后,患者機械通氣時長、ICU 停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ICU 停留時間(±s,h)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ICU 停留時間(±s,h)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 ICU 停留時間觀察組 29 89.3±8.7 71.3±32.1對照組 21 101.6±12.7 89.8±41.3 t-0.012 2.567 P-0.000 0.009
觀察組患者加入標準化鎮靜管理護理后,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似乎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目前,ICU 患者鎮靜的特點包含鎮靜時間長、鎮靜深度要求精準,要保證患者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下,也要保證患者擁有基本的生理防御反射和感覺、運動功能。一旦鎮靜治療方式不當,不管是鎮靜不足還是鎮靜程度嚴重都會降低鎮靜的效果,對患者的身體機能造成損害,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一,鎮靜效果不強時,容易引發患者的抑郁、不安心理;那么過度鎮靜則會導致患者的自我保護反射意識減弱、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兩種極端都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進而引起患者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造成醫藥資源浪費等。
標準化鎮靜管理是需要護理人員依靠鎮靜評分作為基礎,程序化地調節鎮靜藥泵注速度。通過本次研究使用標準化鎮靜藥物管理,觀察組患者的鎮靜藥物的劑量低于對照組,機械通氣時間也明顯減少,提升了評估的準確度。
綜上所述,在AECOPD 機械通氣患者中加入標準化鎮靜管理后縮短了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和ICU 停留時間,降低了不良癥狀的發生幾率,加快患者的恢復。因此,標準化鎮靜管理值得在醫院AECOPD 機械通氣患者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