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芳
(無錫和爾適中醫門診部兒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支氣管哮喘作為呼吸系統疾病之一,此類患者例數增加程度較為顯著,對于小兒而言,其在支氣管上皮屏障方面未獲得完全發育,從而因為細菌感染等影響,較易呈現出支氣管哮喘疾病現象,并且表現出癥狀發作反復以及較長恢復特點,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治療困難度[1-3]。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喘息以及胸悶氣短等,對此確定有效方式針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治療意義顯著。本次研究將針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探析麻杏石甘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方法運用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78 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按照數字奇偶法分組;聯合組(39 例):女19 例,男20例;年齡1.2~5.6歲,平均為(3.28±1.22)歲;常規組(39例):女18 例,男21 例;年齡1.3 ~5.7 歲,平均為(3.29±1.23)歲;納入標準:①未表現出不良嗜好現象;②未表現出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情況;排除標準:①呈現出過敏性反應的現象;②呈現出心源性哮喘的現象;就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采用常規治療+麻杏石甘湯加減方法展開哮喘治療,對患者給予補液、抗生素抗感染、氣道痙攣改善、低流量吸氧以及抗過敏治療等;此外添加麻杏石甘湯加減方法展開治療,用藥處方為:浙貝母、葦莖、杏仁、黃芩、狗肝菜、青蒿、竹茹以及桑白皮各10g;蠶沙、麻黃以及甘草各5g;患兒如表現出高熱癥狀,則添加土茯苓、蘆根以及生石膏進行治療;如表現出痰多癥狀,添加橘紅以及萊菔子進行治療;頻率以及劑量分別為2 次/d 以及1 劑/d;聯合組:采用常規治療+麻杏石甘湯加減+穴位貼敷方法展開哮喘治療,對于常規治療以及麻杏石甘湯加減方法同常規組支氣管哮喘患兒保持相同,此外添加穴位貼敷方法展開治療,針對患兒大椎穴、雙脾俞穴、膻中穴以及雙肺俞穴合理展開對應刺激,如果患兒呈現出貼敷后不適現象,則需要對癥處理及時做出充分保證。合理完成貼敷藥餅制作,藥物成分主要包括白芥子、冰片、五倍子、甘遂、皂莢以及細辛;如患兒年齡<4 歲,則控制藥物貼敷時間<3h/次;如患兒年齡>4 歲,則控制藥物貼敷時間<4h/次;治療1 個療程時間為10 次,總療程為9 個。
觀察對比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的療效數據、總不良反應(皮膚紅腫、皮膚疼痛以及皮疹)率。
顯效:患兒癥狀獲得顯著控制,在<3 個月未表現出復發情況;有效:患兒癥狀獲得控制,在<3 個月未表現出復發情況;無效:未達到上述小兒支氣管哮喘疾病治療標準[4]。
對于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結果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 展開處理,計數資料(哮喘療效數據、總不良反應率)行χ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炎性因子濃度變化)行t檢驗,以(±s)表示,P<0.05 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療效數據(94.87%)高于常規組(61.54%)(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療效數據臨床對比 [n(%)]
治療前,聯合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TNF-α、IL-6 以及TGF-β1 同常規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聯合組TNF-α、IL-6 以及TGF-β1 分別低于、低于以及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濃度變化臨床對比(ng/L,±s)

表2 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炎性因子濃度變化臨床對比(ng/L,±s)
組別 例數 TNF-α IL-6 TGF-β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39 70.22±12.22 38.49±8.49 32.65±6.45 22.65±5.38 34.43±9.42 73.49±11.73常規組 39 70.32±14.29 50.29±9.29 32.53±5.22 28.49±4.36 34.29±11.29 57.39±12.49 t 0.0332 5.8554 0.0903 5.2666 0.0594 5.8679 P 0.9736 0.0000 0.9283 0.0000 0.9527 0.0000
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不良反應集中于皮膚紅腫、皮膚疼痛以及皮疹幾方面;最終發現,聯合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不良反應率(7.69%)同常規組(5.13%)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不良反應率臨床對比[n(%)]
臨床針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在治療期間,麻杏石甘湯加減+穴位貼敷方法獲得廣泛應用,前者應用可以確保祛痰清肺以及止咳平喘效果顯著發揮,能夠將免疫功能顯著改善,將變態反應充分減少,使得患兒氣道功能顯著改善,對于鎮咳平喘效果可以充分實現,對于抗菌作用可以確保充分實現。后者配合應用,可以將針刺疼痛感顯著減少,對于患兒接受度的提升能夠做出保證,可以使得支氣管哮喘疾病療效顯著提升[5-8]。
本次研究發現,聯合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療效數據(94.87%)高于常規組(61.54%)(χ2=12.7117,P<0.05);兩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不良反應集中于皮膚紅腫、皮膚疼痛以及皮疹幾方面;最終發現,聯合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總不良反應率(7.69%)同常規組(5.13%)比較差異不顯著(χ2=0.2137,P>0.05),從而說明麻杏石甘湯加減+穴位貼敷方法聯合應用,可確保彼此作用獲得充分協同,增強療效,不會導致不良反應增加,對安全性做出保證,獲得上述理想結果,充分證明麻杏石甘湯加減+穴位貼敷方法運用于小兒支氣管哮喘疾病治療中可行性。
綜上所述,麻杏石甘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方法聯合應用,可實現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在療效、炎性因子濃度以及不良反應方面明顯改善,最終實現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