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白 劉永濤 劉美章
(淮安市中醫院針灸科 江蘇 淮安 223001)
在老年人常見疾病中骨質疏松發生率較高,極易發生腰背痛,腰背痛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骨質疏松癥主要表現為骨量減少、骨組織斷裂、骨組織纖維結構退化、骨組織數量減少、骨組織斷裂等,皮質骨多孔變薄為相關特點,主要表現為骨脆弱性增高、骨折危險性增加等全身性疾病。采取西藥常規方法治療骨質疏松,針對嚴重疼痛的患者常使用鎮痛藥物治療,鎮痛藥物存在不良反應,在短時間內治療效果不明顯[1]。中醫針灸治療此疾病,主要經腎主骨理念,對相關穴位進行刺激,改善腎功能,使患者骨質速凍情況予以改善,將腰背痛情況予以緩解[2]。現分析對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予以針灸結合蠟療治療效果。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來我院就診的90 例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方法為奇偶分組表法,各45例。實驗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齡范圍為45 ~78 歲,年齡均值為(60.32±4.65)歲,病程區間為2 ~8 個月,病程均值為(5.32±2.46)個月;參照組: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齡取值范圍為46 ~78 歲,年齡均值為(60.21±4.82)歲,病程區間為2 ~9 個月,病程均值為(5.62±2.51)個月;在統計學軟件中將本組涉及的相關數據充分錄入,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組間差異性不顯著(P>0.05)。
納入標準:(1)行胸腰椎X 線診斷顯示骨密度下降,滿足骨質疏松癥診斷的患者;(2)存在典型腰背疼痛癥狀。
排除標準:(1)伴有腰椎滑脫的患者;(2)伴有椎管狹窄的患者;(3)伴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對參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聯合針灸治療,主要選取大杼穴、阿是穴、大椎穴、秩邊穴、委中穴、脾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腎俞穴、大腸俞穴等腰部穴位進行針灸,使用2 寸毫針,使用濃度為75%乙醇實施消毒,酒精干后直接進行針刺,并采取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方法,將針灸治療儀設置為慢、快相間模式,持續針灸0.5h,每天針灸1 次,堅持治療12d。常規治療主要為:每次取100IU 鮭魚降鈣素注射液(生產廠家:上海太平洋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1156)對患者進行肌肉注射,當堅持治療2 周后,給藥方式轉變為隔天給藥,使用劑量不變。每次取600mg鈣爾奇D(生產廠家:惠氏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029)讓患者口服。
對實驗組予以針灸聯合蠟療治療,針灸治療及用藥同參照組一致,需使用醫用蠟進行蠟療,將蠟加熱融化,使用長勺舀出放在大長盤中,并放置一塊面積較大的保鮮膜,蠟的厚度控制在2cm左右,當蠟形成固體,拔出針灸針,在針灸穴位上敷上蠟塊,使用被子對患者進行保暖,每天進行1 次,每次時間為半小時,需使用紗布擦干局部,防止患者發生風寒感冒情況。
對本組涉及的疼痛評分、骨密度水平、臨床效果進行分析。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情況進行評估,其評價總分為0 ~10 分,其疼痛情況與分數成正比,分數為0 分時表示無痛,分數為10 分時表示劇烈疼痛。運用SGY-I 數字式骨密度骨齡測定儀(生產廠家:南京邦奧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骨密度BMD 進行測定,對橈骨密度進行測定。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 對相關數據進行檢驗,依照近似正態分布或者服從正態分布的獨立樣本進行t檢驗,表示方式為均值±標準差,計數資料以構成比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相關數據計算結果P<0.05 顯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治療前相比于參照組數據,實驗組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于參照組數據,實驗組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本組涉及的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進行分析(±s)

表1 對本組涉及的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進行分析(±s)
組別 例數 疼痛評分(分) 骨密度水平(g/c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5 7.52±1.31 2.21±0.51 0.46±0.35 0.49±0.02參照組 45 7.32±1.45 4.49±0.89 0.45±0.33 0.42±0.03 t 值 - 0.6865 14.9104 0.1394 13.0236 P 值 -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為97.78%(44/45)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為77.78%(3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本組涉及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n(%)]
現今人口老齡化嚴重,骨質疏松情況相關研究較多,骨質疏松造成腰背痛的幾率較高,進而對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使患者存在較多困擾,以往臨床常使用西醫治療,如采取鈣劑治療,但針對腰背痛情況改善不佳,其效果不佳,大多數患者更青睞中醫理療方法[3-4]。治療骨質疏松疾病常使用針灸治療,主要對特定的穴位實施刺激,進而實現鎮痛、活血化瘀的效果。主要作用為腎主骨、內藏精兒精生髓,使用針灸對患者治療,改善患者的內分泌系統,將激素紊亂情況予以糾正,對腎上腺功能進行刺激,實現補腎的效果,同時對患者進行壯骨治療,避免骨質疏松造成腰背痛[5-6]。單一針灸治療不能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對少數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針灸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具有顯著效果[7]。
醫用石蠟具有較小的導熱性,熱容量較大,其內部不含水分,蠟療作用機制主要為使用蠟冷卻釋放大量熱量,對人體組織予以溫暖,一般情況溫度在55℃之上[8-9]。并對患者予以持久干預,蠟療區域毛細血管在受熱情況下出現充血、擴張等情況,其局部汗腺排汗較多,加速新陳代謝,促進骨質再生,進而形成骨痂。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其具有補腎壯骨、骨質再生的效果,其臨床效果提升[10]。
以上數據對比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于參照組數據,實驗組疼痛評分和骨密度水平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分別為97.78%(44/45)和77.78%(3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予以針灸結合蠟療治療,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情況得到明顯改善,使骨質密度提升,將疼痛情況予以緩解,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