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感染管理科 上海 200032)
近年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其主要原因與大量侵入性治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普及等因素相關。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各種侵入性操作雖然可以實現對患者的有效救治,但是在治療的同時,也破壞了機體的防御屏障,使感染的發生幾率增加??股氐牟缓侠響迷黾恿司旱哪退幮裕沟弥委煏r間延長,增加感染機會。同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易感人群在不斷增多。醫院感染不僅會加重患者病情,帶來死亡率,還會引起醫院感染暴發,對國家和社會的安定構成威脅。因此,做好醫院感染管理對于控制醫院感染發生率,減少不良事件具有重要意義[1]。PDCA 循環作為質量全面管理的方法依據,被廣泛應用于多個生產領域。它將管理工作分成了4 個階段,包括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行動),在管理活動中,按照制定計劃、計劃實施、效果檢驗,最后將成果納入標準,并將未解決的問題和不足納入下一個循環,以實現工作質量的提高和持續改進[2]。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感染管理工作質量,筆者對我院執行PDCA 循環管理后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質量以及醫護人員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提升效果進行了探討。本次研究已取得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F報告如下。
我院于2018 年6 月對醫院感染管理實行PDCA 循環管理,選取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150 例住院患者和54 名醫護人員為參照組,其中男性患者74 例,女性患者76 例,年齡22 ~71 歲,平均(46.5±5.1)歲;另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月150 例住院患者和54 例醫護人員為實驗組,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79 例,年齡22 ~71 歲,平均(46.5±5.1)歲。管理方案實施前后,54 名醫護人員同一批人員,工作崗位和職能沒有變動。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入院前存在感染或潛伏性感染患者。
參照組實施院內感染常規管理,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要求醫護人員做好手衛生、無菌操作、器械消毒等相關工作。
實驗組執行PDCA 循環管理,實施具體方案如下:
(1)計劃:院內成立專門的醫院感染質控管理小組,依據PDCA 循環管理方法,對院內現行管理現狀進行總結,對易發生感染的科室以及感染高危因素進行風險評估,對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制定出相應措施和管理目標。
(2)執行:依據所制定的管理目標,開展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包括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組織全員學習《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法律法規,強化日常工作中的手衛生、無菌操作、消毒行為,對使用過的醫療器械和醫用垃圾進行正確處理,提高醫院感染預防意識;加強醫院感染隔離管理,對于高危感染患者,醫護人員應盡快核實感染病因,并進行有效隔離,對隔離后的患者應做好心理工作,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做好自我隔離防護;加強醫院環境消毒,根據感染危險等級制定詳細的消毒方案,做好采血臺、診斷儀等高頻使用物品的消毒工作。
(3)檢查:管理小組加強日常監督,確保手衛生、無菌操作、隔離、環境消毒等相關措施落到實處;開展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定期考核,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
(4)處理:對于監督期間發現的感染問題以及感染風險進行分析和研究,進一步完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同時,將新發現的不足列入下一個循環中,進行持續改進[3]。
(1)統計兩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2)統計兩組手衛生和無菌操作合格率;(3)對兩組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器械處理技能、消毒操作規范進行評分。
采用SPSS20.0 統計實驗數據,以(n,%)的形式表示計數數據,用χ2檢驗;以(±s)的形式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實驗組發生5 例,占3.33%,參照組發生16 例,占10.67%,對比兩組差異顯著(χ2=6.1956,P=0.0128),實驗組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顯著(P<0.05)。
從表1 可知,實驗組手衛生和無菌操作合格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手衛生和無菌操作合格率[n(%)]
從表2 可知,實驗組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器械處理技能、消毒操作規范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器械處理技能、消毒操作規范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器械處理技能、消毒操作規范評分比較(±s)
組別 人數 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 器械處理技能 消毒操作規范實驗組 54 95.48±2.14 94.38±1.04 97.21±0.47參照組 54 89.13±1.57 88.42±1.16 94.54±0.49 t - 17.5811 29.4930 28.8973 P - 0.0000 0.0000 0.0000
醫院作為疾病的治療場所,聚集著各類疾病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攜帶的致病菌可存在于醫院的任何角落,如空氣、醫療器械、各種物體表面等?;颊哂捎诩膊≡虼嬖谥煌潭鹊拿庖呷毕?,再加上各種侵入性治療,使其免疫水平更加低下,進而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對象[4]。在醫院感染中,根據感染來源,可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內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人體自身攜帶的致病菌導致,難以預防。外源性感染主要來自于外部環境、污染的醫用器械以及醫務人員的手。通過消毒、滅菌、隔離以及教育等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外源性感染,因此,在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加強外源性感染的管理,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5]。
在醫院感染管理中,以PDCA 循環管理方式,對醫院感染進行風險評估,總結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和危險因素,進而明確管理目標。在執行階段,由于手衛生和無菌操作是引起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通過專業培訓,不僅加強了醫護人員對手衛生和無菌操作的規范性,同時也強化了其醫院感染的預防意識,有利于在日常工作中識別醫院感染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進行預防;做好感染患者的隔離工作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要求醫護人員做好隔離患者的管理,有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避免致病菌的傳播[6];對于醫院里高頻使用的診療設施、環境場所,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要求醫護人員做好及時滅菌消毒,降低感染幾率。在檢查階段,加強監督有利于發現工作的不足之處,同時也保證了執行工作的有效落實。在定期考核中實施明確的獎懲制度,有利于調動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好地參與到醫院感染管理中。在行動階段,將已取得成效的管理成果標準化,使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更加規范化,同時,將新的問題納入到下一個循環保證了醫院感染管理的連續性和系統性[7]。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醫院感染發生率低于參照組,手衛生和無菌操作合格率高于參照組,醫院感染知識知曉情況、器械處理技能、消毒操作規范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醫院感染管理應用PDCA 循環管理能夠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基礎,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