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盛/廣西省昭平縣昭平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46899
日本乙型腦炎由于豬感染了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后而引發的自然疫源性的傳染性疾病,豬的感染率可達100%,但發病率和病死率不高。對于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日本乙型腦炎的預防控制工作是生豬養殖企業不可忽視的主要工作之一。
日本乙型腦炎病毒(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irus)為RNA病毒,其隸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病毒粒子呈對稱的二十面體,病毒粒子有衣殼和囊膜,囊膜外有纖突。病毒粒子對動物的血液具有溶血性,在人種制備弱毒株時,溶血性減弱。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神經損傷性,病毒侵入動物機體后主要在神經系統和睪丸內進行增殖。體外培養時,可在1周齡的雞胚的卵黃囊和雞胚成纖維細胞內進行增殖。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對自然環境的抵抗力不高,給予病毒56℃處理半小時后,即可將病毒殺滅。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對酸堿環境,氯仿,乙醚等物質具有敏感性,常規的消毒劑也可將其滅活。
很多動物可自然感染日本乙型腦炎病毒,例如人,牛,羊,豬,犬,雞,馬屬動物等。其中馬屬動物的易感性高于其他動物,而豬主要作為病毒的儲存器和散毒器。動物感染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后均可發生病毒血癥。對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易感的動物均為日本乙型腦炎的主要傳染源[1],蚊子是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貯存宿主,也是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器,其中三帶庫蚊是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主要傳播者。因為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于蚊的繁殖和吸血有關,所以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在一年中的7~9月流行呈暴發趨勢,熱帶地區在一年中均可流行。
自然感染條件下,豬感染日本乙型腦炎病毒后的潛伏期為2~4d,患病豬一般呈隱性感染,有少數病例會出現發燒癥狀,稽留熱可持續2周左右[2]。患病豬精神沉郁、可視粘膜潮紅、糞便干燥呈團塊狀、糞便表面有灰白色的粘液,患病豬的尿液呈現深黃色。也有的病例出現神經癥狀、亂沖亂撞、視力障礙、后驅麻痹。懷孕的母豬會出現流產現象,但一般不會影響下一次的配種。公豬表現一般的臨床癥狀為睪丸炎(一側或雙側)。
感染了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患病豬的主要病理變化主要集中懷孕母豬和公豬上,可見公豬發生單側或雙側性的睪丸炎,病豬睪丸腫脹嚴重,并且有出血、充血現象,此外可有散在的壞死灶。流產的胎兒發育不全,皮下血樣浸潤,胎兒腦部積液,神經系統不完善。
該病的診斷可以結合流行病學特點、臨床中的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的診斷,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可以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3]。如:病毒的分離鑒定,病理學實驗,血清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此外,日本乙型腦炎與布病,豬藍耳病等均具有流產現象,應注意區分。
對飼養場的豬進行免疫接種。進行日本乙型腦炎病毒的檢測,對于檢測結果為陽性的豬,應立即進行隔離。嚴禁多種動物進行混群飼養。對飼養場周圍進行徹底的滅蚊,防止因為蚊蟲叮咬從而使大量的健康豬發生感染防止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金錢。
豬日本乙型腦炎預防主要在對飼養場周圍和場區內進行徹底的滅蚊,防止貯存宿主帶毒對健康豬進行感染。此外,應該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加強對病原的檢測,淘汰病原為陽性的豬。對健康豬和患病豬進行分群飼養,防止造成大群發病。總而言之養豬過程要積極預防此病,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豬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