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姣月/河南省安陽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455000
豬肺疫是養豬業危害嚴重并且常發生的細菌性疾病之一。我國常發生的豬肺疫帶來的經濟損失十分慘重,對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所以,加強對豬肺疫的防控工作是養豬業不可忽視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該病的發生機率是促進養豬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一般情況下,巴氏桿菌為條件性的致病菌,在巴氏桿菌感染動物以后,臨床往往查不出病原,有學者認為其是在發病之前就已經帶菌了,動物是在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刺激后,使機體的抗病性降低,細菌的毒力增強,從而造成動物發生疾病。菌體隨著發病動物的糞便排出體外,養殖場內的工具,水源等物品隨之被污染,此時,健康的動物通過直接接觸后發生臨床癥狀[1]。
豬肺疫的潛伏期為1~5d,豬肺疫的臨床癥狀可分為3種類型[3]: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2.1 最急性型:該類型的病例在臨床中,俗稱為“鎖喉風”,患病的豬發病突然,隨后在短時間內發生死亡;病程稍長的全身性的衰竭、呼吸困難、臥地不起、體溫升高,病豬的咽喉部變硬、紅腫、發熱,病豬呈現犬臥姿勢,伸頭呼吸,發出刺耳的聲音,大量的泡沫存在于口腔和鼻腔內,可視粘膜發紺,有些部位會出現紅色的斑塊。病程一般為1~2d,死亡率可高達100%。
2.2 急性型在臨床中急性型的病例最為常見,該類型的病例會出現敗血癥和胸膜肺炎癥狀。病程一般為5~8d,病初體溫升高至41℃,病豬呼吸速度加快,大量的黏稠的液體出現在口腔中,黏稠的液體中會出現血液,觸碰時會有痛感。隨著病程的延長,患病動物的病情惡化,出現犬坐姿勢,極度的呼吸困難,對可視粘膜進行檢查時間,可見發紺現象,眼結膜發炎,病排出膿性的分泌物。病畜出現先便秘后腹瀉的癥狀,在病程的后期,病畜全身性的皮膚有出血和淤血的癥狀,心率極度的加快。
2.3 慢性型慢性型的病例主要為肺炎癥狀,咳嗽,表現出極度的呼吸困難,流出少量的膿性分泌物,有時會伴發關節腫大和結痂的濕疹,食欲不佳,漸進性的營養不良,極度的消瘦(腹瀉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一般在2周以后發生死亡,病死率為60%-70%。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時,可見患病豬的粘膜和漿膜有大量的出血點,有時也會出現淤血現象,此種癥狀以病豬的結締組織和喉頭部最為嚴重,可見漿液性的浸潤。在對病豬頸部進行檢查時,將頸部的皮膚切開后,可見到明顯的纖維素樣的粘液,呈現膠凍狀外觀。大量的粘液呈現泡沫樣外觀,存在于病豬的氣管內,氣管的粘膜有炎性變化。病豬的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開以后呈現紅色的外觀。病死豬的心臟表面有大量的出血點,脾臟腫大不明顯,但是肺臟會出現急性的水腫現象,并出現實變區域,肺臟的切面可見大量的壞死灶。病豬的胃腸道粘膜有炎性變化,病有大量的出血點[2]。
關于豬肺疫的初步診斷可以根據臨床中出現的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及流行特點進行,如需確診則要采集患病豬的排泄物或臟器進行實驗室檢測。可以用細菌的分離鑒定等方式,采集病變的組織、糞便分泌物等進行涂片后顯微鏡下觀察。
對于豬肺疫的防控措施可參照以下的方法進行:巴氏桿菌屬于條件性的致病菌,在健康豬的上呼吸道內也可被檢測到,然而在豬群受到外界的不良的因素(舍內過冷、濕度過大、溫度過高、長途運輸、擁擠等等)刺激后,巴氏桿菌便迅速的引起豬發生疾病。因此,減少上述的應激因素對豬群的刺激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病豬是因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后機體的抗病力降低,所以應加強對豬群的飼養管理,加強對豬群的護理,制定合理的科學的飼料配方,提高飼料的營養成分,從而使豬群整體的抗病力提高;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種方案,建議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均進行免疫接種可選擇皮下接種豬肺疫滅活苗和豬肺疫弱毒凍干疫苗進行口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