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連/內蒙古達拉特旗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所 014300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地區的自然氣候特點和牧草資源為養羊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放牧養殖戰略轉型的同時,集約化、規模化的養羊場正在蓬勃發展,但在畜牧生產中羊群疫病也日益嚴重,其中母羊流產發病率高居不下已成為危害該地區地區養羊業健康發展的的主要障礙,給牧民和飼養場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母羊流產是指母羊在妊娠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妊娠中斷。流產會對母羊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發生過流產的母羊往往會出現繁殖性能減弱、受胎率低等問題,若不能及時判斷病因病機,嚴重時還會危及母畜生命。在畜牧生產中發現,引起母羊流產的原因有傳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
1.1 布氏桿菌病當母羊感染布氏桿菌時,流產是該病的主要癥狀。母羊流產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陰道流外周有黃色粘液或有血液流出。該致病菌導致母羊流產率為40%~90%,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給牧民和養殖戶帶來損失較為嚴重。
1.2 綿羊鏈球菌病母羊感染該菌后,多有流產癥狀并伴發乳房腫脹。患病起初,病羊體溫在41℃以上,呼吸困難、陰門紅腫,多數窒息死亡,發病較急。
1.3 沙門氏菌病母羊感染沙門氏菌后,在妊娠期最后的1/3時間內容易發生流產或死產。發病后,妊娠母羊體溫可升至41℃,陰道多有分泌物在流產前后排出。
1.4 藍舌病藍舌病常發生于綿羊,本病可造成羊群較為嚴重的影響。不僅孕羊早期感染可發生流產,后期感染還可能分娩出畸形的胎兒。
1.5 小反芻獸疫母羊感染后,會有高熱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腹瀉、口腔糜爛、肺炎、陰道紅腫發炎等癥狀,伴有流產發生。
2.1 弓形蟲病羊的弓形蟲病多數呈隱形感染,有弓形蟲寄生的妊娠羊常于正常分娩前4~5周出現流產。流產時,胎膜有可見病變,絨毛間有白色壞死灶。
2.2 肉孢子蟲病母羊感染初期病會有呼吸困難的癥狀,嚴重感染時,妊娠羊出現高熱、共濟失調和流產。
3.1 營養代謝性流產營養不足和營養水平不均衡也是導致孕羊流產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影響羊流產的主要礦物質包括銅、鋅、硒、錳、碘。隨著養羊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方式的轉變,群發性動物營養代謝病日趨嚴重,特別是生長發育遲緩和繁殖障礙。
3.2 遺傳因素內蒙古地區羊飼養管理較為粗放,主要以放牧為主,近親繁殖現象較為嚴重。近親交配導致受精卵親和力低、遺傳物質產生異常、胚胎發育異常,誘發母羊流產。
3.3 亞硝酸鹽中毒在內蒙古地區,高粱、向日葵、燕麥等硝酸鹽含量較多的植物大面積種植,在飼料加工時由于含有亞硝酸鹽的植物加工調制不當,食用后血液輸氧功能降低,會出現站立不穩、呼吸困難、反芻停止、孕羊出現流產。
3.4 藥物及疫苗不規范使用許多獸藥都對妊娠母畜禁止使用,因為某些獸藥含有的成分可引起墮胎、流產等副作用。在妊娠階段使用大劑量的驅蟲藥或糖皮質激素均可誘導母羊流產。
4.1 科學飼養,加強管理牧民或養殖場應根據內蒙古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特點、氣候特點,適時掌握四季放牧要點,根據地區的不同特點做好放牧規劃,對懷孕母羊、哺乳母羊重點做好保護工作。
4.2 加強營養,合理搭配在畜牧生產中要保證配種前母羊的營養均衡與充足,從而讓母羊具有良好的體況提高配種率等。孕羊要做好隔欄飼養,在基礎日糧中加入青綠多汁飼料,并要保證營養素的均衡。
4.3 養防結合,預防為主有些引起母羊流產的疾病可以通過藥物有效預防。在畜牧生產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生產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同時要選擇高效、廣譜、低毒的驅蟲藥物做好寄生蟲病的預防工作,定期對羊群進行全面的驅蟲。飼養技術員在母羊在配種前,要進行徹底的檢查,對患有生殖系統疾病的母羊要進行積極的治療。
通過上述內容,對內蒙古地區母羊流產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和解決對策,為今后養殖場和散養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對養殖生產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