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軍 紀建常/陜西省漢中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723000
1.1 定點屠宰場布局情況我市現有證照齊全的生豬定點屠宰場22個(農業農村部屠宰管理系統),其中A級場9個、B級場13個。整體布局以漢臺區、南鄭區、城固縣為主,分別為4個、4個和5個,其余洋縣2個、西鄉縣2個、勉縣2個、寧強縣1個、略陽縣1個、佛坪縣1個,鎮巴縣和留壩縣無生豬定點屠宰場。
1.2 生產情況全市22個生豬定點屠宰場均正常生產。2019年由于受到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影響,全年1~12月全市屠宰生豬45萬頭。
2.1 產業規模方面我市生豬定點屠宰行業受政策調整和市場競爭影響,雖然由初期的54家淘汰至目前的22家,但是企業規模普遍小的現象仍然突出。目前,我市正常年份生豬屠宰量在50萬頭左右,但是年屠宰2萬頭以上的只有9家企業,去年屠宰量最大的企業年屠宰6.2萬頭,最小的不足0.3萬頭,由于屠宰企業規模偏小,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企業盈利不足,缺乏自主發展動力。漢中順鑫、西鄉長林等企業曾經達到年屠宰20萬頭以上,但隨著分割凍肉市場急劇萎縮及企業轉讓等原因,這兩家企業屠宰量大幅下降。勉縣江南、東潤、漢臺皇冠等企業雖然設計能力均在年屠宰10萬頭以上,但實際屠宰量遠低于設計能力。
2.2 產業布局方面我市現存的屠宰企業多由過去老舊的屠宰場及食品公司肉聯廠轉制而來,場點布局多而散,缺乏科學的產業布局。這些企業多集中在城市及縣城周邊,交通相對便利,但對較遠鄉鎮及農村的覆蓋不足,冷鏈配送能力不足,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生豬屠宰和食肉安全供應造成不便,這也是我市偏遠山區存在未經官方獸醫檢疫上市生豬產品(白皮肉)存在的主要原因。
2.3 生產方面我市生豬屠宰企業除個別新建場外,大部分企業設備設施陳舊落后,環境條件較差,生產工人流動性大,工藝落后,管理粗放,這給食品安全和環保工作帶來隱患。
2.4 市場銷售方面由于我市屠宰企業規模較小,設備設施簡陋,產品單一,幾乎全部是帶皮鮮豬肉及初加工副產品,大部分沒有商標或品牌,銷售渠道僅限于本地,人力、電力等成本較高,產品附加值較低,企業利潤空間不大。
2.5 其他影響隨著城市擴建及環保政策調整,我市一半屠宰企業面臨搬遷。但受土地、環保等因素影響,搬遷難度較大、建設周期較長,投入成本較高。
3.1 優化產業布局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現代化、大型生豬屠宰和肉類加工企業,實行生豬產品精深加工或熟制品加工,樹立品牌戰略,凸顯規模效應,鼓勵其參與高端競爭甚至國際競爭,打響“漢豬”、“漢肉”品牌,提升我市生豬產業知名度,拉動我市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
3.2 推進屠宰企業升級改造通過市場、行政等多種手段,以置換、股份、兼并、出讓等形式,鼓勵我市現存的生豬屠宰企業重組升級,做大做強;加快城區屠宰場遷建和升級建設。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我市部分屠宰場已經地處居民區,企業發展空間不足,也不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和環保要求,需要盡快搬遷。
3.3 提高屠宰企業設置條件隨著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對屠宰企業在環保、質量控制、動物疫情防控、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工藝、安全生產、檢驗檢測、管理制度建立及落實等方面給予更加嚴格的要求。
4.1 強化養殖環節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加強宣傳和培訓,夯實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主體責任,不折不扣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對出入養殖場及生產區的人員、車輛、物品等嚴格落實消毒措施,正確使用消毒劑并確保消毒頻次,做到“凡出必消、凡進必消、凡趟必消”;對養殖場所實行封閉管理,對豬群實施隔離飼養管理,嚴禁參觀和閑雜人員進入。嚴格采取防護措施,避免與病豬、野豬、帶毒豬肉產品和運輸車輛接觸;必須嚴格執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消毒滅源等各項動物防疫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水平;嚴格禁止使用泔水等餐廚廢棄物飼喂生豬,切斷可能的疫情傳播途徑。
4.2 加強全市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合理布局、布點,盡快建立市、縣動物無害化處理場所;建立入陜動物及動物產品指定通道,配套建設動物及動物產品運輸車輛洗消中心,對出入我市的運輸車輛嚴格查驗和消毒,防止動物疫情傳入傳出;關口前移,探索建立生豬養殖環節或者產檢環節非洲豬瘟檢測制度,結合目前實施的屠宰場非洲豬瘟檢測和非洲豬瘟檢測核查制度,進一步完善生豬養殖、屠宰、銷售全鏈條檢測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