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方 楊君輝/西藏自治區畜牧總站 850000
犢牛是指6月齡以下的小牛,犢牛成活率直接影響到到牛群健康、生長速度和生產成本,同時對育種效果、利用年限和終生產奶量均有影響[1]。因此,提高犢牛成活率,改善犢牛護理管理和犢牛健康度,受到越來越多的養牛業同行的關注。
新生犢牛生理器官發育不完善、自身體溫調節能力差、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抵抗力低,極易患病等特點,如果護理不當,極易引發死亡。因此,犢牛的護理是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關鍵。新生犢牛護理主要包括出生護理、斷臍消毒、飼喂初乳等關鍵環節。
1.1 出生護理犢牛出生后要第一時間清理其口鼻的粘液,以利呼吸。當犢牛已經吸入粘液影響到呼吸時,應將其倒立,拍打壓迫胸腹部,使吸入的粘液和羊水及時排除,并用干凈的紗布將口腔和鼻孔和口腔擦拭干凈;如果犢牛出現窒息,為喚醒犢牛,可以使用冷水洗注犢牛;由于新生犢牛剛剛從母體中排出,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且犢牛體溫調節能力差,如果未提供適宜的溫度,會導致犢牛被凍死。
1.2 斷臍消毒臍帶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臍部的感染率,用10%的碘酊涂擦臍帶外部,范圍要略大,出生后第二天要繼續用10%的碘酊再消毒一次。稱重后轉入溫度在20℃左右的保溫室內,鋪墊30cm厚的稻草,每周清理消毒一次墊草,并根據需要隨時更換新墊草。做好舍內通風管理,保證舍內空氣清新。
1.3 飼喂初乳根據新生犢牛自身的生理特征,為了確保犢牛的健康,必須盡早飼喂優質初乳,以獲得被動免疫,增強自身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在22% 以上的為合格初乳,對質量合格的母牛初乳,可擠完后直接灌服。飼喂后應保持安靜,讓犢牛自由躺臥。
飼喂初生犢牛應該遵循定時、定量、定溫的原則,并且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定時是指每次哺乳時間要固定,3次/d飼喂,飲水自由,主要目的是讓犢牛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犢牛消化較弱,飼喂量不足會影響其健康成長,但是飼喂量過多則可能造成營養性腹瀉,所以要定量飼喂,要按照犢牛的體重和健康狀況適量調整飼喂量;定溫是指飼喂乳汁的溫度,溫度太低,容易引起犢牛胃腸功能紊亂,腹瀉等情況的發生,但是若溫度過高,則會使初乳變質。一般7日齡前乳溫不得低于39℃,8d后不得低于37℃。犢牛在出生后30d內,一般采取單欄飼養,30d后方可群飼。同時,要關注犢牛每日采食量,動態檢測犢牛健康度。飼養環境要保持清潔,勤打掃,勤換墊草,溫濕度適宜,要定期消毒,注意觀察犢牛的采食量、精神狀態,糞便及其臍帶的變化[2]。
除飼養管理因素外,疾病因素是導致犢牛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降低犢牛疾病發生率,提高犢牛免疫力,做好常見疾病的防控,是提高犢牛成活率的重要舉措。下面將對犢牛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措施進行總結。
3.1 腹瀉防控據統計,腹瀉是影響成活率的重要疾病。通過預防、治療犢牛腹瀉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犢牛的死亡率,促進犢牛健康成長。引發腹瀉的原因主要包括飼養環境溫度不適宜、疾病、母牛炎癥導致乳汁變質等。輕微腹瀉可口服乳酸菌素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藥物進行治療;當腹瀉嚴重時,則需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使用5%的糖鹽水,碳酸氫鈉,復方鹽,VC等對癥治療。
3.2 肺炎防控新生犢牛接產時操作不當使羊水嗆入犢牛肺部或是胃管投藥誤入肺部,導致新犢牛發生肺炎。另外,環境因素以及一些疾病也可誘發肺炎的產生。為了更好的預防犢牛肺炎,可在早期用青鏈霉素三支結合退燒藥和抗生素給犢牛進行靜脈注射。
3.3 臍炎防控當臍帶消毒不徹底導致感染的發生,進一步引發了化膿?;蛘唢曫B環境潮濕,墊草長期不進行更換,舍內環境質量差,不定期進行舍內消毒等也極易引發細菌感染,從而造成臍炎。及時做好臍帶消毒,實施青霉素、普魯卡因封閉療法,并涂抹魚石脂軟膏促進炎癥產物的成熟。肌肉注射廣譜抗生素,對于化膿的傷口,進行外傷處理,防止繼發感染為臍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