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雅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 電商作為主流的商業模式,一直深受廣大青年群體青睞,并隨著網絡的普及進軍農村。 農村電商產業呈現商品價格低于商場、方便貨比百家進行選擇、介紹信息全面、購買便利等優勢,可以更加深入地刺激農民群體的消費需求, 引導他們熟悉網絡市場,帶動后續更多的農產品流通。 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實況和如何做到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值得我們研究。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經歷了涉農電商、農產品電商、農村電商三個階段。 雖然說在2015 年全國將近八成的農村電商遭受了虧損,不過整體發展態勢良好,持續到2019 年上半年, 已呈現包含4300 多個淘寶村、1200 個淘寶鎮、244 萬個活躍網店的發展格局。 這種基于淘寶村和淘寶鎮發展的創新型電商, 賦予了農村經濟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為農民積極創新創業提供了幫助和支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如今,我國農村電商零售額已超過2 億元,在全國占比超過20%, 這反映出農村電商開始步入全面發展階段,電商發展規模空前巨大。 此外,農村電商產品的交易類型也愈來愈多元化, 而農民的消費也不單單限定在基礎性的生活所需, 開始更多地轉移到日常休閑娛樂,農產品消費層次得以大幅度提升。
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同時, 帶動了地區就業和產業創新。 譬如一些農村網點、淘寶村的經營點等,可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激發出更強的創業集群效應。 特別是那些包容性創業項目,其主張將低收入群體納入其中,這對改善農民收入狀況十分有益。 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 促進了城鎮區域產業轉移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其被視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利器”。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 而經營農村電商便是落實該戰略目標、 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經營農村電商可拓寬經商渠道,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形成更加穩定和長效的經濟增長格局; 另一方面則是農村電商發展使農民不斷增收,有動力和資金助力產融結合,為日后農村環境面貌提升、農民日常生活和思維模式創新等提供保障。
農村電商屬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道路上的關鍵一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有著獨特作用。 如農村電商在發展過程中維持了供需平衡, 一改以往農業流通環節過長、消耗成本費用過高、運行效率低下、服務品質不理想等弊端, 更為農業生產環節供給質量升級創造了無限可能。 總的來說,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村有關傳統產業結構的改變,將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電商屬于技術密集性產業,其需要依靠比較先進、可靠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作支撐, 其間還要有各類專業化技術人才、批量化的資金、人性化的扶持政策等來協助,而各地綜合實力有限,在滿足這些要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種種差異, 導致電商經濟發展的短期收益往往集中分布于發達區域。譬如我國的東部沿海區域,其資金、技術、市場等層面都具備著較大優勢,擁有較好的農村電商發展基礎;相比之下,我國中西部區域的資源擁有量十分有限,農村電商發展進度較為緩慢。
各地利用和發展農村電商過程中的收益差距過大,就會導致他們的貧富差距拉大,尤其是我國中西部城鄉間的農村電商平臺發展十分不均衡, 在產業集中驅動作用下, 會造成經濟收益慢慢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城鄉收入差距也會由此日漸擴大。
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村電商發展經濟基礎不同,人才、物資、政策、市場等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導致不同農村電商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不夠均衡, 這樣的資源差異最終會導致農村電商間的實力懸殊。 再就是資源差異會帶動農村就業和產業結構的改變, 正因為現在的農村電商市場上急需綜合型人才, 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欠佳的青年群體會慢慢喪失就業機會, 但城市人口卻又不愿意到農村就業。 由于人才結構不穩定,僅僅憑借農村區域原有的發展水平是很難做到電商領域全面發展的。
農村電商在發展的同時, 有效解決了過去農產品進城難、工業品下鄉難等一系列問題,卻也同時給農村福利待遇條件等造成了一定限制。 縱觀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情況,大部分主流電商平臺的用戶競爭,會一定程度地壓低生產者和消費者剩余, 進而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當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后,對應的他們的福利水平將慢慢下降, 在無法透過消費者福利壓低途徑來提升供給者福利水平的基礎上, 究竟該怎樣不斷改進電商貿易的流通渠道, 大幅度提升各類產品的流通效率并且適當降低成本, 是有必要引起農村電商平臺深思的時代課題。
農村電商發展不可一蹴而就,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忽略各地實際狀況而盲目進行, 而是要基于自身既有的資源、產業、區位等優勢條件,著力構建起富有特色的農村電商業務發展模式, 再憑借科學人性化的產業激勵、人才吸引、招商引資、金融扶持等政策的實施,向農村電商領域納入更多實用性、價值性的社會資源,規避由于資源分配不均衡而引起的農村電商之間發展差距過大的弊端。
城鄉發展差距加大后, 農村中一些接受過高水平教育或是有打工能力的青年群體, 開始批量化地擁入城市之中,一時間令農村地區人才嚴重短缺。 為了合理應對這部分人才短缺問題, 可以考慮加強農村區域的職業技術教育, 提供更加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育指導方案, 全面培養農村電商發展所需的一系列優質化人才。
如今,工業品下鄉獲得了較多的補貼政策支持,但是相比之下農產品進城卻顯得有些無助。 雖然說如今各類保護價、補貼價已經得到推廣實施,可落實范圍和實效還十分有限。 如今正在推行的流通模式存在環節過多、成本過高、農戶福利受損嚴重等問題。 基于此,應該想方設法促進農村電商模式創新, 消除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努力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從而有效增加供需端的福利水平。
綜上所述, 為了更好地協調農村電商和農業經濟間的發展關系, 希望上級政府能夠及時規劃更加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專注于農村職業教育優化,實時性調整農村電商的業務模式。 久而久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農村電商人才,提升相關農產品的流通率,扶持農村落后的電商發展, 逐漸縮小城鄉之間尤其是經濟發展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