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松
秸稈全量還田,重點解決秸稈還田“切不碎、撒不勻、翻不深、壓不實”等技術難題。 粉碎秸稈時不留死角、不留生茬,秸稈粉碎長度<10 厘米。精細整地,根據天氣變化和土壤墑情,在前茬玉米收獲后及時用90 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機深耕25~30 厘米, 并旋耕碎土2遍以上,耙平耙實土壤,確保整地質量。
增施有機肥, 培肥地力, 每667 平方米施干雞糞300 公斤, 基肥選用45%(17-18-10) 的三元素復合肥40~45 公斤。推廣前氮后移技術,施好拔節孕穗肥,拔節孕穗肥每667 平方米追施12.5 公斤尿素,結合“一噴三防”噴施磷酸二氫鉀。
(一)精選種子并曬種。 保證無病大粒種子純度達98%。 選擇晴好天氣曬種,于播前10 天做發芽率試驗,根據發芽率與千粒質量計算核定準確的播種量。
(二)種子處理。 用適樂時、敵萎丹各10 毫升,甲基異柳磷10 毫升或辛硫磷10 毫升對水0.25 公斤, 拌麥種5 公斤。 對待播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或用小麥專用包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三)適期適量播種。 播種期為10 月10~15 日,每667 平方米播種量10~12.5 公斤。 若遭遇連陰雨天推遲播種,每晚播2 天,播種量增加0.5 公斤/667 平方米。
(四)寬幅播種,適當控制播深。 采用寬幅播種機,播幅7~8 厘米,播種深度在3~4 厘米,注意播后鎮壓。播種時做到行距一致,播種量準確,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一)冬前管理。 在一播苗全、苗勻、苗齊、苗壯的基礎上,促根增蘗,培育冬前壯苗,保苗安全越冬。 冬前壯苗標準為:每667 平方米總莖數80 萬條,單株分蘗3~5個,次生根5~8 條,主莖葉片數6 葉1 心或7 葉1 心,葉色正常,無脫肥、無病蟲現象。
第一,查苗補種,疏密移稀。 播種后5 天開始溫湯浸種催芽,準備查苗補缺。 出苗期及時認真檢查,同時對缺苗斷壟的進行催芽補種。3 葉期后對田間的疙瘩苗進行疏苗,確保苗勻。第二,適時冬前灌水。一是澆好分蘗盤根水,促進冬前長大蘗、成壯蘗。 二是保苗安全越冬。 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4℃,夜凍晝消且水分可及時下滲時進行,上大凍前完成。 提倡節水灌溉,灌水后及時劃鋤,松土保墑。 第三,田間雜草冬前化除。 立足春草秋治,抓好秋季化學除草,一般在11 月中旬至12 月上旬,小麥3~4 葉期,雜草2 葉1 心期至3 葉期時進行除草。 防治野燕麥、看麥娘、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 每667 平方米用6.9%驃馬乳油60~70 毫升對水進行葉面噴霧。 防治節節麥、雀麥,每667 平方米用3%世瑪30 克,或3.6%闊世20 克,對水噴霧。 防治闊葉類雜草, 每667 平方米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1~1.8 克,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 克, 或20%使它隆乳油50~60 毫升對水30~40 公斤,均勻噴霧。 第四,苗病冬防。11 月中下旬每667 平方米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 克,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克,對水50公斤均勻噴施幼苗莖基部,可有效防治苗期紋枯病、根腐病等莖基部病害。
(二)春季管理。 第一,科學肥水管理。 根據田間小麥植株長勢和群體大小適時進行春管后移, 將肥水管理后移至拔節中期, 可以有效控制無效分蘗過多滋生,有效減少小花退化敗育數量,增加穗粒數。 第二,防病治蟲,補除雜草。 返青期重復防治小麥紋枯病,每667 平方米用12.5%志信星(烯唑醇)20 克,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 克,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克,對水50~60 公斤均勻噴施幼苗莖基部。對雜草常發嚴重地塊,選用對路除草劑在拔節前進行化學防除或人工拔除。 小麥穗頂端露出旗葉2~3 厘米時進行第1 次“一噴三防”,主要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 灌漿初期進行第2 次“一噴三防”,每667 平方米用70%氧樂果50~75 毫升+40%多菌靈粉劑50~75 克, 或甲基托布津粉劑100克+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0 克+磷酸二氫200 克對水50~60 公斤噴灑,防治小麥穗蚜及干熱風。
(三)后期管理。 第一,合理澆好灌漿水。 于小麥灌漿初期(5 月初)適時澆好灌漿水,防止根系過早衰亡,增強籽粒的灌漿強度和灌漿速率。 灌漿后期禁澆麥黃水。第二,葉面噴素,促粒增質量。從小麥揚花結束到灌漿中期噴施進口磷酸二氫鉀、硼肥、鋅肥等生長調節劑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