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爽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著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對社會穩定和政府聲譽影響巨大。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尚不健全, 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的根源和責任主體無法進行準確界定。 因此,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質量問題農產品召回、質量安全事件追責,把控農產品質量格局, 是國際農產品安全管理的發展趨勢,也是解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內在要求。
南陽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 全市轄2區10 縣,總面積2.66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98 萬,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 常用耕地面積1170 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588 萬畝,正常年景,糧食、油料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1.5%,占全省的11%、20%。肉牛、奶牛飼養量256 萬頭,生豬飼養量1120 萬頭,羊飼養量560 萬只,家禽飼養量1.1 億只。 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工程河南糧食生產核心主產區,也是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 截至2019 年年底, 全市共建有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縣4個、示范區9 個,省農業標準化示范縣5 個、示范區78個,市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51 個、農機標準化示范基地12 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15 個、綠色農產品75 個、有機農產品496 個、地理標志(原產地保護)農產品23個,累計建成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135 萬畝,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和生產面積均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全市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品牌創建優勢明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基礎架構良好。
2016 年起, 南陽市在前期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相繼轉發了一系列國家政策法規文件,出臺了相關技術規程,強化了主體責任落實,為追溯體系建設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明確了以推廣應用信息化管理平臺為手段的總體建設思路,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實施的工作模式,為追溯體系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實踐經驗。 市級財政共投入項目建設資金295 萬元,由政府搭建追溯體系信息平臺,配套完善軟硬件設施,企業自行采集、標識、上傳追溯信息等。 全市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及“三品一標”獲證企業等種植業先進生產主體為突破口,開展遴選示范追溯點建設,共有51 家生產主體納入市追溯平臺管理。 2018年7 月,基于農產品信息管理的南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智能監管追溯系統基本建成并投用,系統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二維碼等介質手段,將政府行業監管、企業產品追溯和社會公共服務連接起來,實現了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檢測等環節的數字化管理,使設定范圍內用戶的農產品行有跡、查有據、追有蹤、溯有源,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高企業全程質量控制能力、提振消費者消費信心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9 年年底,該系統順利對接省追溯平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初步實現了智慧監管,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系。
南陽市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追溯點篩選、軟硬件配套、標準規程制定等,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追溯體系尚處于建成初期,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南陽是農業大市,農業生產主體數量眾多,但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生產規模較小、集約化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技術較落后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市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規模進程。目前, 南陽市接入河南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的生產單位只有67 家,占農產品經營主體比例偏低,雖然政府在追溯體系建設初期投入了部分資金和設備, 但是由于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鏈條長、環節多,追溯系統持續、穩定運行對人員和設備技術條件要求較高,大部分企業受思想認識、管理水平和成本費用限制,積極性不高,不愿開展追溯體系建設,有的存在敷衍應付情況,追溯系統形同擺設, 有的覺得收益看不清暫時持觀望態度, 生產者盲人摸象式思維使短期內追溯體系規模擴大工作推動難度很大。
實現農產品信息查詢和質量溯源的根本條件是農產品生產加工信息采集錄入的真實、完整。 現階段,南陽市初級農產品的生產以分散農戶和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給農產品追溯信息全面完整采集帶來了巨大挑戰。 另外,由于農產品生產過程難以記錄,農產品信息采集難度較大,部分信息記錄者整體素質偏低,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和安全意識,因此憑借市場主體的自覺自律來對可追溯數據進行錄入和跟蹤, 客觀上造成了農產品追溯體系源頭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證, 消費者對可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同樣缺乏信心,社會信任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宣傳和認識不到位, 致使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追溯意識淡薄。 消費市場對于農產品追溯的廣泛需求尚有差距, 抑制了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反過來也進一步限制了可追溯產品的發展。 市場不成熟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優質優價沒有有效實現, 追溯產品理論上比未追溯產品更有安全保障, 但這又與消費者追求物美價廉的消費取向相矛盾;二是宣傳力度不夠,消費者追溯意識不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可追溯產品的消費, 制約了市場的培育;三是消費市場真假難辨,執法監管不夠嚴格,執法力度不夠,假商標、假產品沖擊市場,在當前信用缺失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對可追溯產品的認可度不高,不愿為追溯產品支付較高費用。
對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 南陽市政府應制定長期穩定的追溯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對實施追溯體系建設的企業給予適度的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為企業提供相應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加大宣傳推介,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積極參與整合分散的市場主體,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集團、股份制聯合體和專業協會等, 通過規模化降低追溯體系建設的成本和難度,使企業看到追溯產品的市場前景,激發生產者實施追溯的主動性。 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將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作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的必要條件,把認證產品納入追溯管理。 同時,因地制宜,從優勢農產品入手,對工作基礎好、積極性高的企業先行示范引導,形成示范效應,然后逐步擴大追溯主體范圍和產品種類, 最終用市場來帶動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全覆蓋。
要讓企業更好地在市場立足, 就需要尊重法律和監管規則。 只靠企業自律并不現實, 需要加強監管合作,從而形成有力震懾。 職能部門要加大對可追溯農產品的例行監測與經常性監督抽查, 特別是農業投入品和農業產地環境監測,要在法律的框架內,不斷加大對追溯產品虛假信息的核查和處罰力度, 使企業制訂長遠的發展規劃,提高生產責任意識,嚴格落實標準化生產,誠信規范做好生產記錄,確保追溯信息的科學性、完整性、真實性,重塑企業信用和消費者消費信心。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傳播媒介,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知識宣傳、普及、教育等公益宣傳活動, 提高公眾對可追溯產品的認知認可度,正確引導公眾消費。 一方面,能夠保證參與追溯企業的利潤, 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意義, 以及各環節出現問題所面臨的處罰風險,從而提升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另一方面,能夠讓更多公眾參與到質量安全中, 可以擴大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實現社會共治,也有利于追溯體系更加順暢地運行。
總之, 南陽市在農產品質量追溯建設中要立足實際、穩扎穩打,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監管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典型引領示范逐步實現全面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