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萍
農業院校學生生源來自本省及全國, 外語水平偏差很大,高低不同,尤其是聽說能力較弱。 針對這種生源,制定了多數學生能達到的基礎學習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 平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生態關系, 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提升。
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A·克雷明提出,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的,其中也融入了心理學、社會學中的相關內容,屬于一門新興學科。 立足于教育生態學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課堂也是一個微觀生態系統, 主要由生態主體(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教材、教室、課堂氛圍、師生關系)構成,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互幫助。 生態課堂是建立在原有傳統課堂基礎上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傳統課堂的課堂模式、教學理念、師生關系都進行了創新和重構,遵循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從生態學的視角來關注課堂設計,旨在促進課堂教學中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發展。
在農業院校外語教學中, 傳統的外語課堂多數時候都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較多的話語權,雖然也經常利用多媒體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方便快捷,同時吸引學生眼球,其本質上依然沒有擺脫“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大綱”的錯誤理念。整堂課下來,教師始終位于主題核心地位,學生則站在了課堂的附屬地位。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農業院校外語教學中,課堂人數普遍較多,而且學習內容任務量較大,課時較為緊張。 對此,多數教師都將主要精力放在傳授知識方面,忽視了師生之間和諧生態關系的構建,導致對實際教學效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課堂生態環境一度出現了失衡的問題,阻礙了師生的共同成長與發展。
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單一, 教學內容枯燥無趣,導致出現了教學生態鏈脫節的問題。 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某一方面的內容和知識, 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課堂主體協同發展
組建專門的“教師共同體”,靈活融入互聯網技術積極構建豐富多樣的外語課堂,創立具有“互聯網+”時代特征的新型課堂教學范式雛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現代性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創新教育觀念,和學生一起學習新知識,創造“師生共同體”,利用互聯網世界中的新技術、新資源來創新整合多元生態因子,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設計生態化教學內容
基于當前信息化時代下, 現代化教學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把教學重點難點存續在線上,結合實際內容設計專門的網課,讓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反復觀看和學習; 這樣不僅打破了原有的空間限制, 同時也能利用多媒體平臺實行大課堂聯動,有效地調整了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成長生態鏈真正意義上進行了融合。
3.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生態化教學環境
構建生態課堂, 就必須積極打破原有課堂教學環境的限制,將線上線下的課程資源有機整合到一起。 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類和規劃, 選擇恰當的方式促進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融合,真正意義上發揮出互聯網的服務性作用。 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混合課堂的模式下,利用數字化終端了解課堂學習內容,并通過信息技術展開自主化的在線學習,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和交流活動。 教師則可以在后臺監督和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掌握效果,并及時予以引導和幫助。
1.利用信息技術組織課前預習
對于農業院校外語教學來說, 預習環節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 這一環節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后續教學的順利開展。 對此,教師有必要重視起來,利用微課視頻的方式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設計導學案, 課前發送到班級群中,并在其中設置相應的問題任務,以此來使其了解具體的預習內容和預習目標, 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本節課大致的知識重點難點所在。 要求學生自行下載并預習,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學生完成課前預習之后將預習答案以微信的方式發送給教師,教師則進行相應的整理及分析,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同時針對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精選課件內容
在農業院校外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來設計針對性的課件視頻, 利用網絡搜集與教材主題有關的圖片、 文字等資料,然后制作成相關的課件視頻,組織學生認真觀看,這樣才能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時幫助其促進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其在輕松有趣的課堂環境中閱讀課文, 學習知識,拓寬視野。
3.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后復習
利用微視頻短小精練的特點設置課后復習, 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真正意義上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相關的寫作內容之后, 由于一些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品質不是很好,因此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一定問題。對此,教師不僅要在課上講解時兼顧大局,同時也要在課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強化。 這樣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進行課后復習, 在課件中編入應用文寫作的重點難點內容, 然后在課余時間發送到班級群中,組織學生自主觀看,遇到問題在線請教教師,教師在線講解。
4.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精準輔導
教師要靈活轉變觀念,積極應用多媒體平臺,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大體水平成立不同的學習小組, 每組由學生自主建立外語學習群, 然后教師則針對各組的學習情況和學生能力予以針對性輔導,通過群輔導、群交流的方式因材施教。 這個課后輔導方法十分靈活自由,具體的群成員人數由教師決定,個別成績、能力相差較大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進行單獨性的在線輔導,過程中要注意態度親切、語氣和藹,同時予學生以鼓勵和夸獎,使其逐漸適應網絡在線學習,并在課上做到積極主動,善學肯問。 這樣一來,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實現全員進步。
信息化教學強調的是應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因此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利用信息資源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保證課件與教材的匹配程度, 充分發揮信息課件的服務性和補充性以及針對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 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維能力,始終都要牢記“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打造針對性、高效性、可行性的教學課件,對于一些基礎較弱、能力較差的學生更要予以高度重視, 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學習和進步,幫助其實現更高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