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榮子
1.鄉鎮黨委的領導作用越來越明顯。鄉鎮黨委工作職能由管理型向引導型、服務型轉變,通過掌握更多信息、資源,帶動所轄村走規模化經營、科技化轉型的路子,改變了過去每個村“單打獨斗”的局面。
2.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的核心。海陽市以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為重點,在全市農村深入開展了“爭做基層滿意黨組織,爭當群眾滿意村干部”活動,逐步形成“黨員定期訪群眾,群眾有事找黨員”的雙向互動機制,切實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3.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是鄉村治理的關鍵。凡是工作中想法多、工作成績突出的黨支部書記,大部分都有在大城市或發達地區工作的經歷。海陽市結合村級支部換屆,吸引這類“能人”到村支部中來,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
4.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鄉村治理的保障。海陽市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重要抓手,鼓勵鎮村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子,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村級黨組織更有能力加強和改善鄉村治理。
1.以制度為抓手,健全村民自治。海陽市在村級重大事務決策過程中,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切實加強對村集體“三資”的監管,規范落實村級“三務”公開制度,完善修訂村規民約,保障村民的參與權。
2.發揮其他村民聯合自治組織的作用。海陽市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維護農民經濟權益方面的作用。
1.以調解為主要手段化解農村矛盾,海陽市實現了農村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全覆蓋,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調解組織;哪里有糾紛,人民調解員就出現在哪里”。
2.以掃黑除惡工作為契機,海陽市對農村的黑惡勢力進行嚴厲打擊,及時調整不合格不勝任的村干部,打掉了一些“村霸”,確保了農民安居樂業。
3.提高科技等手段,構建“平安鄉村”,海陽市把“雪亮工程”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實施了“平安海陽天網”工程,全面提升了社會治安局勢控制的駕馭能力。
1.美化環境與道德建設同行,提高群眾幸福感。不斷完善身邊好人評選機制,深入開展“爭當最美海陽人”“孝行海陽”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實現了全市農村全覆蓋。
2.以組織大秧歌隊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在健身娛樂的同時,形成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文化氛圍,提高了群眾歸屬感。
1.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虛化、弱化、邊緣化。有的村黨支部凝聚力不強,影響了村級工作的正常開展;有的村黨支部不會做群眾工作,導致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
2.一些村黨組織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集體經濟薄弱。有的村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影響,發展集體經濟路子不廣、措施不多,導致農村公益事業投入不足,村民有不滿情緒。
3.村干部的高付出與低待遇矛盾突出,影響干事創業的熱情。村干部整體工資不高,再除去各種交通、電話費用等,所剩無幾,制約了農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4.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也存在一些現實難題。引進效益較高的新品種農產品的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長,僅靠農村自給資金很難啟動,在與大型企業合作中產業規劃也會受制于人。
1.村民委員會選舉、履職過程中,因換屆選舉而引起的派系之爭成為農村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少數村民僅從維護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只講權利和民主,不講義務和法治。
2.農民合作組織經營中,銷售農資物品時有坑農現象,造成農民經營損失,使上訪頻發,引發社會治理難題。
1.“信訪不信法”問題突出。一些村民以法律渠道解決問題的意識淡薄,指望以違法上訪、聚眾鬧事等方式達到其不正當目的,使問題更加復雜,矛盾更加激化。
2.法律途徑不暢通。一些村民之所以不選擇法律途徑也是因為走法律程序耗時長,結果不確定,再加上成本因素,不得不放棄走法律程序,而選擇信訪途徑。
1.農村信仰陣地被侵蝕。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一些村民搞封建迷信活動較為突出。
2.農村道德滑坡。在農村依然存在不敬不孝、賭博滋事等現象,影響了社會和諧與農民幸福感的提升。
1.實施“農村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吸引高校畢業生、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村任職,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合法合理有序提高村干部報酬待遇,推動農村在職黨員干部社會保險改革落地,不斷增強獲得感與歸屬感。
2.發展村集體經濟,強化鄉村治理保障。自上而下加強支農資金整合,加大直通農村的惠農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財政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各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經濟。
3.完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相關機制。在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通過規定程序擔任合作社主要負責人、村黨組織班子成員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方面,探索合理有效途徑。嚴格規定合作社管理人員的具體交接程序,以利于合作社的長期穩定發展。
1.要依法按程序選出真正能為村民服務的人。建立鄉村人才回流的激勵機制和人才的后備庫制度,讓農村引得進人、留得住人。
2.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體系。全面推行陽光村務,圍繞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村級重大事務,在進行廣泛協商的基礎上進行決策,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真正落實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3.規范農村其他組織的運行,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嚴格規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互利共贏,降低農戶個人經營風險,提高村民對村級事務的關注度。
1.嚴格依法行政。推進權力陽光行動,堅持按法律法規辦事、按規章制度辦事、合情合理合法辦事,充分吸收社情民意,加強資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2.強化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手段,為群眾提供公益性、均等化、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務,把法治精神貫穿于化解社會矛盾全過程,提升調解公信力。
3.促進全民守法。圍繞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開展普法活動,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向群眾進行法治宣傳,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入群眾心中、融入日常生活。
1.弘揚正能量,樹立新風尚。把鄉村文明示范街作為展示鄉村文化與村民風采的重要窗口,以鄉村道德講堂、道德評議會、善行義舉“四德榜”為橋梁,組織村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風清氣正、民風淳樸、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2.鞏固農村信仰陣地。以黨員網絡化聯戶制度為切入點,開展村民互助,讓村民形成有困難找黨員、找組織的習慣。加強對村民進行科學知識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