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zhàn)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對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下決戰(zhàn)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成效顯著。疫情增加了已進入新階段的脫貧攻堅難度,同時也給了中國展示自身韌勁的契機。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經戰(zhàn)禍與動亂之苦,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憑著自身韌勁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奇跡,于國人榮耀,于世界震撼。
現今我們行走在新時代的大道上,不忘初心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縱觀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決定性成就,讓人振奮鼓舞。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7.7億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脫貧事業(yè)進行精準定位、精準施策,為世界減貧國家樹立了典范,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中國扶貧行為獲得了世界高度認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希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他們都肯定中國減貧成就。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脫貧摘帽做了“加試題”,但大難興邦,歷史災難總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中國始終在奮斗中成長,在拼搏中前行。黨和政府將脫貧攻堅視為自身重大職責,以消除貧困、共享發(fā)展成果為重要使命,舉全力攻堅。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自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到2020年2月中下旬全國復工復產逐步推進,再到疫情防控工作常態(tài)化,黨和政府以堅定決心和有力舉措克服了種種攻堅阻力。這充分彰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yōu)勢,以及我國億萬民眾同舟共濟、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而這,給了國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底氣。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彰顯。黨和國家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從人民福祉出發(fā),為全民共享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決策部署,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憂。“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是黨和國家踐行初心使命的責任擔當,是對14億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結晶的有力回應,是人民主體性地位的重要體現。
社會動員,嵌入多方力量匯成強大合力。“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政府是脫貧攻堅的一大主力,但并非“輸血”的唯一支撐。在政府定點扶貧下,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鼓勵各類非公有制企業(yè)、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借助數字平臺優(yōu)勢,動員更多市場援手,形成強大扶貧合力。
疫情期間,阿里巴巴借助平臺資源,將科研院所、平臺商家、公益機構等多方力量廣泛連接,推動社會資源共同參與脫貧事業(yè),打造社會脫貧“新樞紐”,實現更多深度貧困地區(qū)與市場聯結,幫助其達成脫貧致富愿景。現在,很多貧困地區(qū)均已加入“互聯網+扶貧”行業(yè),凝智聚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智志雙扶,內生動力促成長效脫貧。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扶志是解決貧困的“最后一公里”。依靠貧困戶主體本身,智志雙扶,解決部分貧困主體內生動力不足問題。一些貧困地區(qū)有著天然的資源優(yōu)勢,但貧困主體自身脫貧欲望、脫貧積極性與主動性仍需有效激發(fā),繼續(xù)提高教育扶貧,促進就業(yè)脫貧,解決影響貧困的根本性問題。
如“三區(qū)三州”之一的四川涼山州,大多屬于條件性貧困,其自身擁有極具優(yōu)勢的旅游、礦產等資源,但因深處大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成了“富饒的貧困”。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fā)展,基礎設施如航空、鐵路、公路的修建,拉近了山區(qū)與都市的距離,自身資源助力脫貧優(yōu)勢得到彰顯。但要實現穩(wěn)脫貧、防返貧,還需依靠教育進行智志雙扶,促成思想觀念的轉變,使精神力量轉變?yōu)槲镔|力量。
穩(wěn)定脫貧政策,推進可持續(xù)脫貧。國家各項扶持政策向貧困地區(qū)傾斜,完成“兩個確保”任務指日可待。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再次重申要對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貫徹落實,“確保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zhàn)……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zhàn)’,啃下最后的硬骨頭”。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鄉(xiāng)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xiāng)親們扶貧增收致富”。
抓好脫貧與鄉(xiāng)村振興基礎性問題,兜住脫貧底線,實現可持續(xù)脫貧。2015年,國家針對扶貧工作提出了“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脫貧舉措,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一系列問題,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和從中央到地方、全黨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動員扶貧格局,為穩(wěn)脫貧、防返貧凝智聚力,指明脫貧攻堅確切方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要求在共性的基礎上研究個性,各地區(qū)的貧困,因病、因殘、因學不一而足,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根據疫情程度,在重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各地區(qū)對標《意見》精準施策。如重慶市制定《2020年全市脫貧工作要點》依據山地特殊形勢,以“山地農業(yè)、山地旅游”為主,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林果、畜牧養(yǎng)殖、鄉(xiāng)村旅游等。
數字技術是未來發(fā)展趨勢,利用數字化聯合方式實現戰(zhàn)“疫”扶貧雙勝利。此次疫情充分展示互聯網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線上直播和訂單式預定直接對接解決貧困戶農產品產銷和“賣難”問題。疫情期間,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地紛紛利用線上直播帶貨,實現線上線下聯動促銷。開展“愛心助農”計劃,政企學聯合各地貧困戶,加快數字技術與產業(yè)扶貧、消費扶貧的深度融合。推進農產品產購銷對接新升級,以市場化理念創(chuàng)新數字農業(yè)技術信息化推廣模式,打破傳統線下交易壁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將脫貧攻堅作為守初心、擔使命的重要職責。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決定性成就,為世界減貧事業(yè)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黨中央脫貧摘帽任務沒有因疫情而停止,而是深入研判當前形勢,再動員、再部署,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指明確切方向。目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最難啃的“硬骨頭”的決勝期,在凝聚全黨全國全社會各方合力的基礎上,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