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太康縣,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補齊民生短板,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擺在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河南省太康縣是個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全縣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1.2萬人,占農業人口的16%,農村老年人的快速增長給農村養老服務帶來嚴峻考驗。
2017年以來,太康縣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行菜單式養老,積極探索出“五養模式”農村老年人養老新路徑,極大提升了農村老年人整體養老水平,有效破解了農村老年人養老難題。《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央視晚間新聞》等40余家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太康“五養模式”的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太康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保障民生,讓農村老年人與全縣人民一道過上更加富裕、更有保障、更利發展的美好生活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縣、鄉、村三級書記帶頭走村入戶,民政、衛健、扶貧等部門進行蹲點調研。通過走訪摸底,針對當前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存在的養老服務總量不足、社會資本投入乏力、服務要素不夠完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太康縣委、縣政府根據上級有關政策,結合工作實際,堅持尊重意愿、適應習慣、整合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先后出臺6個配套方案,建立“黨委統攬、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領導,試點先行,政策激勵,強力推進。太康縣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現場推進會、經驗交流會,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全縣劃分了由縣四大班子主要負責人任指揮長的四大戰區,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攻堅的濃厚氛圍。
按照“縣級主導、鄉鎮主辦、入住自愿、管理規范”的原則,主要針對身體條件較好、愿意離家生活的農村老人,由縣財政投資在每個鄉鎮改擴建一所容納100人以上的敬老院,將其打造成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018年以來太康縣投資3000多萬元,對現有16個鄉鎮敬老院實施升級改造,把3個鄉鎮的閑置學校改建成敬老院,完善功能設施,營造舒適環境,增加供養容量。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工資納入縣財政預算,為農村老人提供規范化服務,實現了進得來、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標。目前,共吸納1193名農村特困人員入住敬老院。
按照“選準入住對象,用好醫保政策,整合醫療資源,做到醫養結合”的要求,為失能、半失能和身體有慢性病的農村老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社會托養服務,走“醫療機構開辦養老服務”的路子。現在共有27家醫院參與社會托養,其中民營醫院5家,鄉鎮衛生院22家。特困老人醫療費用實行縣財政兜底解決。留守老人采取市場化的辦法解決,根據身體情況每人每月出資800~1500元入住社會托養中心,醫療費用報銷走正常程序,現已入住失能、半失能農村老人1874位。張集鎮馬菜園村80歲的老人齊中楊,入住永興醫院社會托養中心后,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雙手,體重也增加了10多斤。他逢人便說:“黨的政策好,吃飯有人端,得病有人看,真托了共產黨的福。”
對于不愿意離開老家、老友、老窩的農村老人,在每個工作區設立一個居村聯養點,推行“居村抱團養老”,滿足了農村老人“養老不離家,就近養老”需求。投資人出資把村內閑置民居、閑置學校等進行改造為居村聯養點,實現“十二有”,接納容量不低于20人。按照敬老院的標準,配備工作人員,負責照顧供養對象日常生活,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及時送醫救治。大許寨鎮各花李村李建中和其他2位村民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去年以來投資100多萬元,改建、新建房屋74間,入住農村老人121人。目前,太康全縣改建、新建居村聯養點157個,入駐農村老人5170人。
實行“兩自愿、兩保障、兩監督”,由村“兩委”干部引導簽訂親情贍養協議,親人將老人接回家中“合鍋合住”,共同生活,主要解決身體健康不愿入住居村聯養點的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太康縣開展的“接父母(親人)回家活動”成為有力助推器。農村老人披紅戴花,在眾鄉鄰的見證下,被親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一起生活,實現了“合戶合住合鍋”的“親情贍養”目標。目前,被親人接回家中贍養的農村老人789人。
實行“雙方自愿,政府輔助,村級引導,社會監督”,由村“兩委”引導雙方簽訂鄰里助養協議,村新風協會監督。根據助養工作量,政府給予助養人每月200~300元的報酬。目前,已有25名農村老人在助養人的幫助下過上了幸福生活。轉樓鎮李保真村76歲孤寡老人李香奎無兒無女,生活無人照顧。在鄭州務工返鄉的鄰居李華峰主動照料起老人的生活起居,視老人為至親,在村里傳為美談。
縣委、縣政府成立太康縣農村“五養模式”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下設五個工作組,具體負責“五養模式”推進實施。民政、衛健、扶貧、財政、發改、醫保等部門齊抓共管,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形成政策合力、攻堅合力。
對吸納留守老人入駐的老年公寓,每提供一張養老床位,縣財政一次性補貼1500元,分3年兌現。對建立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每接收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縣財政一次性給建設運營啟動補貼3000元。對新建的居村聯養點,經驗收合格且正常穩定運營之后,按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員1.5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利用舊村室、學校、閑置房屋改造的居村聯養點,按入住人員每人1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據統計,通過政策激勵,全縣撬動2億多元社會資金參與“五養模式”,避免了財政一次性投入過多情況的發生。
2019年以來,針對目前農村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就業異地化、需求個性化、供給社會化的特點,太康縣按照“鞏固、規范、拓展、提升”八字方針,不斷深化拓展“五養模式”的內涵和外延,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著力構建社會化參與、市場化運營、規范化管理、法制化監督的養老服務體系。實行試住留院,全縣居村聯養點通過試吃試住后,現已有1500多名留守老人每人每月交納500~800元入住居村聯養點。實行互助興院,年齡小的、身體好的與年齡大的、身體不好的結成幫扶對子,做到愛心接力、棒棒相傳,實現“老有所養”。實行以院養院,每個居村聯養點都有一片“小菜園”,努力新上一個適合老人制作的手工加工項目,釋放更多勞動力,增加老人收入,實現“老有所用”。實行文化立院,組織有文藝特長的老人組建文藝團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實現“老有所樂”。實行愛心強院,每個鄉鎮組建了20人以上的志愿服務隊,開展助潔、助老服務。全縣組織開展了“一會六評”“六類十佳”等評選活動,新風正氣蔚然盛行。近幾年來,太康縣先后有敬老孝老道德模范63人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譽為“太康好人現象”。2019年12月,太康縣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孝善文化之鄉”榮譽稱號。
太康縣創新實踐“五養模式”,著力破解農村特困人員和留守老人養老難題,是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創新,實現了親情回歸、孝道回歸、正氣回歸,推動了鄉風文明提升,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為國人養老提供了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太康樣本”。太康縣補齊農村老年人養老這一民生短板,必將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更足、質量更高,在共建共享中創造百萬群眾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