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豪 徐瑞深*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人提出的要求,同時也為青年人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作為農業院校,應當引領大學生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要求,引導學生結合農業類專業特點,樹立遠大理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農業院校做好大學生使命教育,是科學培養農業人才、實現人才強國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農業院校作為培養農業人才的重要搖籃,承擔著教育引導農業專業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練就過硬本領、不畏困難擔當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的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也是農業院校學生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業院校學生在這里大有可為,努力和執著使他們迎來該有的收獲,未來可期,成功指日可待。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目前社會主要矛盾最集中地體現在農業、農村、農民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多次對人才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農業農村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建設現代農業,首先要解決好人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推進農業農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出臺,越來越多的杰出青年選擇投身農業。在全社會已經形成了關心農業、關注農村的良好社會氛圍。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總量不足,青年后備力量缺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這就需要農業院校努力培養一批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農業農村人才,充分發揮好人才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支撐作用。
發揮好人才的作用,首先需要樹立農業院校大學生的遠大理想,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這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任務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賦予大學生的全新使命。加強農業院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歷史地位以及需要完成的歷史使命,在學習過程中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價值。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青年人給予的希望,作為青年一代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事業需要接力,理想亦要傳承,農業院校大學生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能否樹立并傳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新時代的農業院校大學生,應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成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贏下脫貧攻堅戰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時代給予農業院校大學生更加廣闊的實踐舞臺,農業院校大學生有責任、也完全有能力在不懈奮斗中接力中國夢,創造新輝煌。
當前,高校在校學生的人生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安排恰逢同一時期。到21世紀中葉,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很多在校大學生還不到60歲,這就意味著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業院校大學生將全面參與、全面承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教師作為學校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對學生的教育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師承擔著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等多項職責,而農業院校教師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作為農業院校教師在教育引導學生的同時,首先應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農業類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其直接服務對象是農民,直接的試驗材料是農田。其特殊的專業特點必然要求從事者遠離繁華的城市,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研、試驗與研究,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工作條件往往較為艱苦。作為教師,應當首先沖在艱苦工作崗位的第一線,不畏艱辛,刻苦努力工作,為學生做好表率。同時,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與實踐經驗,通過深入一線指導調研往往能夠對農業生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能使學生參與其中,將有利于學生了解專業知識,樹立專業自信,明確專業使命,以教師為榜樣努力奮斗。
農業院校大學生實現自己的理想,離不開過硬的專業技術本領。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是農業專業大學生能夠掌握夠硬、夠實、夠強的本領。農業院校大學生的素質與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時代的需要呼喚農業院校大學生加強自身本領建設。
當下,農業院校大學生應該以獲取專業本領作為奮斗的直接目標。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術本領就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平臺。農業類專業離不開廣袤的土地,離不開生產實踐的前線,這些都是在校園內所不能夠滿足的,這就需要農業院校更多地去尋找校外合作單位,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教學平臺,增長知識與增強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地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實踐提供了正確方向指引,田間地頭的實踐經歷又為真理檢驗提供了事實支撐。
農業院校應積極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校外實踐平臺,在搭建校外平臺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引領,積極將國家相關政策與專業特點、社會所需與人才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結合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在實踐中鍛煉自身能力,練就過硬本領。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絕大多數,當前農業院校大部分大學生來源于農村。農業院校畢業生往往面臨著更為艱巨的就業壓力,許多從農村通過高考走出來的學生往往不愿意再回到農村,而留在城市里則又因為農業專業的局限性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造成了農業人才的嚴重浪費。
許多高校畢業生都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存在著很高的期待,同時也為自己設立了遠大的理想與宏偉的目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遠大的理想,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實踐,宏偉的目標,離不開個人的奮斗。只有到最基層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作為農業院校,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性與發展特點,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及時發現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思想誤區,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到基層去,到需要農業技術的地方去。農業院校在日常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并且注重腳踏實地的引導,積極通過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畢業生基層服務項目與農業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實施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針對性教育,弘揚典型事跡、立足高校本職,把握農業專業特點,在教育與實踐中讓農業專業大學生自覺養成腳踏實地、躬身實踐的品行習慣。
未來總是屬于青年一代,而作為新時代農業院校大學生能否接穩、接好實現中國夢的接力棒,能否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目標,關鍵在于是否有擔當時代重任的使命意識,磨礪本領、鍛煉自身的平臺以及勤學篤實的實踐精神。加強新時代農業院校大學生的使命教育,方能使新時代農業院校大學生自信、自強立于時代潮頭,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