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貽攜
(廣西桂林市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
非腫塊型乳腺癌是指病變在超聲圖像上沒有明確的邊界,而且在兩個不同的掃查方向上不具備空間占位效應[1]。非腫塊型乳腺癌主要分三種類型:①片狀低回聲型;②導管內低回聲型;③鈣化型。超聲對乳腺癌的檢查趨向于早診斷,對于乳腺癌早期超聲表現的研究是目前及未來的趨勢,而非腫塊型乳腺癌多數為早期乳腺癌,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誤診和漏診[2]。本文旨在對非腫塊型乳腺癌的超聲表現進行闡述,減少超聲工作中這類乳腺癌的誤診及漏診,提高超聲檢查診斷非腫塊型乳腺癌的準確率。
2017 年04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桂林市中醫醫院乳腺科超聲室行超聲檢查并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的非腫塊型病變30 例,其中手術病理證實7 例,穿刺活檢病理證實23 例。病灶最大長徑1.1~15.3cm,平均(3.4±2.3)cm。30 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8~76 歲,平均(49.3±23.4)歲。非腫塊型病變是指病變在超聲圖像上無明確邊界,且在兩個不同的掃查方向上不具備空間占位效應[3]。納入標準為:(1) BI-RADS 分類4A 類以上。(2)超聲圖像上表現為邊界不清,且不具備占位效應低回聲區,分為三種類型[4]:(1)片狀低回聲型;(2)導管內低回聲型;(3)鈣化型,此類型又分為三種亞型:①片狀低回聲區伴鈣化。②導管內低回聲伴鈣化。③單純散在或簇狀分布的鈣化。
(1)采用 GE LOGIQ P5 型超聲診斷儀的11L 的高頻探頭及GE LOGIQ C9 型超聲診斷儀的11L 的高頻探頭進行檢查。患者常規取仰臥位,必要時側臥位,雙手上抬,超聲檢查乳腺病灶所在的位置,測量病灶大小,分析病灶的類型及分析病灶內是否有鈣化,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檢測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信號分布,按Adler 半定量法分級:0 級,病灶內未見血流信號;Ⅰ級,少量血流,見 1~2 處點狀血流信號;Ⅱ級,中等血流,可見 1 條主要血管(長度超過病灶的半徑)或幾條小血管;Ⅲ級,豐富血流,可見 4 條以上血管或血管互織成網[5]。并對病灶進行BI-RADS 分類。(2)與病理結果進行對比。(3)分析非腫塊型乳腺癌的超聲特征。
(1)針對病理結果是乳腺癌的非腫塊型病例,觀察不同超聲表現類型(片狀低回聲型、導管內低回聲型、鈣化型)的超聲征象。(2)不同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內癌)的超聲表現的差異。(3)血流多普勒的血流分級及 RI、PSV 檢測值。
(1) 片狀低回聲型16 例(53.3%),其中浸潤性導管癌8(26.7),導管內癌8 例(26.7)。(2) 表現為導管內低回聲型7 例(23.3%),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 例(6.7%),導管內癌5例(16.7%)。(3) 鈣化型7 例(23.3%),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例(6.7%),導管內癌 5 例(16.7%)。此類型又分為三種亞型:①片狀低回聲區伴鈣化4 例(13%),浸潤性導管癌 2 例(6.7%),導管內癌2 例(6.7%)。②導管內低回聲伴鈣化2 例,浸潤性導管癌 0 例,導管內癌 2 例(6.7%)。③單純散在或簇狀分布的鈣化1 例(3%),浸潤性導管癌0 例,導管內癌1 例(3%)。
30 例非腫塊型乳腺癌中,其中浸潤性導管癌 12 例(40%),導管內癌 18 例(60%)。
非腫塊型乳腺癌不同類型的超聲表現:
(1)片狀低回聲型:此類型超聲常表現為片狀的低回聲區,局灶或廣泛分布,廣泛分布較常見,常累及1-2 個象限,內可夾雜正常的腺體組織回聲,平行生長,形態不規則,邊緣模糊,內部回聲欠均勻或不均勻,后方回聲無明顯改變或稍衰減。仔細觀察這類片狀低回聲多數沿著1-2 個乳腺葉的區域生長,這種類型低回聲區與周圍組織及對側相應部位乳腺組織對比后會更能明確診斷。
(2)導管內低回聲型:超聲表現為沿著導管走形分布的長條狀低弱回聲區或混合回聲區,可累及多根導管,常伴有導管擴張及導管積液,平行生長,形態欠規則,邊緣模糊,內部回聲欠均勻或不均勻,后方回聲無明顯改變或呈混合回聲。此類型仔細觀察多數可以分辨出導管走形的方向,沿著它走形的方向觀察其余乳腺區域,觀察是否還有其他遺漏的病灶。
(3)鈣化型:散在或簇狀分布的鈣化區,此類型的病變范圍最好結合鉬靶檢查。微鈣化常是許多非腫塊型乳腺癌唯一的惡性征象[6],簇狀分布的鈣化很多研究表明高度可疑惡性,此征象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比其他超聲征象都高[7]。此類型超聲表現可分為三類①片狀低回聲區伴鈣化,此類型常表現為片狀低回聲區域密集的點狀鈣化。②導管內低回聲伴鈣化,此類型常表現為沿導管走形、分布于導管內的細點狀鈣化。③單純散在或簇狀分布的鈣化。
(4)非腫塊型乳腺癌超聲多普勒征象:由于腫瘤細胞可分泌細胞因子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使得腫瘤組織及周圍形成豐富的血流信號,RI 值增高[8]。多普勒超聲的優勢在于實時地顯示出乳腺病變及周圍組織中的異常血管,在非腫塊型乳腺癌的診斷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9]。
本組病例血流檢測按Adler 半定量法分級:0 級,13例(43%);Ⅰ級,10 例(33%);Ⅱ級,5 例(17%);Ⅲ級,2 例(7%)。PSV 值為(15.87±5.63)cm/s;RI 值為(0.71±0.24)。
隨著各種高頻超聲儀器技術的發展,超聲檢查對于腫塊型乳腺癌檢出率逐年增加,而由于對于非腫塊型乳腺癌的認識尚未普及,故其診斷率提高不明顯。沒有表現出腫塊或者結節的非腫塊型乳腺癌[9]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是近年來超聲診斷的難點。這類非腫塊型乳腺癌在圖像上多表現彌漫性病變的片狀低回聲,沒有明顯邊界和占位效應。可以分布在腺體內或局限于導管內,伴或不伴鈣化。范圍可大可小,大的范圍可以累積幾個象限[10]。這類型的乳腺癌超聲診斷上具有難度,BI-RADS 分類常歸于4A 類、4B 類居多。主要是與下列這些良性病變鑒別:不典型增生、腺病、導管內乳頭狀瘤、炎性病變,甚至纖維腺瘤也可呈現非腫塊型[11]。本組病例中表現為片狀低回聲最為常見(66.7%),簇狀分布的鈣化對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最高。彩色多普勒血流常呈現在病變內或周邊血流增多,以0 級血流最為常見(13 例,43%),I 級血流次之(10 例,33%),血流阻力指數常>0.7。本組病例中導管內癌(18 例,60%)多見,浸潤性導管癌(12例,40%)次之。小葉癌和其他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在本組病例中沒有出現,可能因病例數太少的緣故。浸潤性導管癌中大部分還是原位癌伴局部浸潤或微浸潤。說明此類超聲表現的非腫塊型乳腺癌還是以早期乳腺癌為主[12],認識此類超聲表現,就能診斷出更多早期的乳腺癌。總之,非腫塊型乳腺癌超聲表現不典型,規律難尋,超聲診斷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已成為超聲診斷的重點和難點,本組病例旨在對非腫塊型乳腺病變的超聲表現進行總結、分類、描述,以提高超聲檢查診斷非腫塊型乳腺癌的準確率,這對于患者和臨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