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亭 王龍欣 路 靜
(1.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安全技術中心,山東 濟南 250031;2.山東礦安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31)
2018年9 月14 日,全國煤炭系統第一個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地方標準——山東《煤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實施指南》(DB37/T3417-2018)(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布,并于2018年10月14日實施。該標準的出臺為山東煤礦(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指出了明確的思路和方法,將山東煤礦的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推向新的高潮。時至當前,煤礦雙重預防機制已實施一年半,信息系統更新至V3.0。但經過評審及初步調研發現,在雙重預防機制實際運行中各礦發展不平衡,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和解決。
為實現機制的有效運行,首先要制定與礦井安全管理相適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雙防工作制度》《教育培訓制度》《運行管理制度》《系統評審制度》《獎懲考核制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實施方案》等制度,完善《崗位責任制》并及時更新。確保重要崗位人員能夠根據相關制度要求,積極參與風險點劃分、風險辨識、風險分級、制定管控措施等工作,并按照要求開展管控措施落實情況排查,真正參與到“雙重預防機制”運行工作中。
(1)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基礎工作是風險點的劃分,在實際工作中,風險點的劃分不全面,缺少對臨時性特殊的作業活動如巷道修復、煤倉清挖、檢測檢驗以及聯合試運轉、反風演習、工作面過老巷、強制放頂等風險點的劃分。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組織具有評價評估經驗的技術人員、現場經驗豐富的職工代表共同討論,明確臨時性特殊的作業活動及其范圍,從而不斷完善風險點。
(2)由于各煤礦基層單位責任區域劃分不盡相同,管理模式千差萬別,所以風險點的劃分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應采取專業、系統、區域、設備相結合的原則,使風險點的劃分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客觀存在。
(3)風險類型確定不準確。如主副井提升運輸存在的斷繩墜罐的風險,風險類型應劃歸運輸風險;主通風機可能停風的風險,應劃歸瓦斯風險。每種風險點可能都存在著其他風險類型。
專項辨識中“煤礦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和投入生產和使用前;連續停工停產一個月以上的煤礦復產復工前;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較大涉險事故、出現重大隱患或本省行業內發生重特大事故后”,這三類專項涉及面廣、部門多,應該明確由礦長組織辨識評估,其余的專項可以根據專業范圍由歸口的分管領導組織辨識評估。專項風險辨識的組織應結合《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試行)》的要求組織。
通過調研發現,不少礦井僅僅針對采掘作業崗位進行了辨識、制作了崗位風險告知卡,而如機電、運輸、通防、防治水、防沖、測量、地質、儲量等輔助崗位,并沒有真正開展辨識,造成崗位辨識不全面。因此,崗位風險辨識和崗位告知卡的制作中應包含輔助崗位、特種作業人員崗位的內容。
辨識危害因素一般選用安全檢查表法、作業危害分析法,相比較前者更便于使用,而參考信息系統平臺的數據庫內容,結合礦井的實際,將各風險類型的危害因素列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多數礦井一般選用風險矩陣分析法或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此類方法的關鍵點是主觀上的參數取值。在調研中發現,相似情況的礦井,同一類風險因素,確定的風險等級不同。原因主要還是主觀意識的影響,要做到賦值合理、級別準確,必須由多年從事技術和安全管理的人員或取得安全評價師、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的人員進行風險評估,以便在評估參數取值時,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提高準確性、科學性。
部分煤礦存在管控措施與實際不符、可操作性較差、未有效落實的問題。個別企業“雙防”建設存在“拿來主義”,外出學習借鑒的資料未根據企業實際修改完善,直接應用到本企業中,無法達到管控風險的目的。這就需要對管控措施進行量化,具體風險具體分析,從安全管理、工程技術、教育培訓、個體防護、應急處置五個方面考慮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
(1)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在各煤礦(企業)中有比較成熟的經驗,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造成隱患排查治理效果不理想。一是擔心排查出的A級及以上隱患會成為上級部門關注的焦點;二是常規理解的隱患往往其實是《指南》所指的風險,導致隱患與風險混淆不清。真正的隱患范疇應該是風險管控措施失效后存在可能導致損害和事故發生、或事故后果擴大的物和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只有直面隱患,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引起所有參與者的重視,將隱患消除。
(2)重大隱患的確定不統一。應根據《煤礦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85號)和《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中的要求確定,而不可隨意縮小范圍。隨著新的《煤礦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和《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試行)》的即將實施,重大隱患的界定將更加明確。
(3)隱患管理中提出了分級治理、分級督辦、分級驗收的原則。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檢查出的隱患不但要明確治理責任人,還要明確督辦人、驗收人。所確定的重大隱患和A級隱患,對于煤礦有上級管理機構(集團公司)并設有安全技術管理部門的,可以由礦長負責組織治理,上級管理機構安全技術管理部門督辦,上級管理機構安全分管負責人組織驗收;沒有上級管理機構或上級機構未設有安全技術管理部門的煤礦,可以由礦長負責組織治理,專業分管負責人具體負責治理,礦長督辦、驗收,并及時向地方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匯報治理情況。B級隱患應當由專業分管負責人組織治理,專業科室具體負責治理,分管負責人督辦及驗收。C級隱患應當由區隊負責人組織治理,礦安全管理部門督辦,專業科室負責驗收。
根據《指南》要求,煤礦(企業)負責人每月一次組織的綜合安全檢查活動,應當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作為安全檢查的重點,并及時召開月度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會議,總結分析當月風險管控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完善重大和A級隱患治理措施,安排次月的重點工作。部分煤礦的綜合管控,檢查的都是一般風險及以下的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
由于實施減人提效、一崗多責的人員配置模式,導致部分礦井專業分管負責人組織旬管控時,人員不足,不能覆蓋所應管控的重大風險、較大風險。在檢查內容較多的情況下,應采取在專業科室組織下的礦安監部門專業人員、相關科室專業人員、區隊骨干技術人員參與的互檢互查,確保檢查范圍覆蓋全面。
雖然信息平臺升級到V3.0,功能得到了不斷強化完善,但因系統設置不合理,操作不熟練,平臺本身功能的限制,導致任務推送內容不合理、常規檢查內容不全、區隊及以下層級錄入不及時等情況存在。這需要系統管理員合理設置系統,不斷完善錄入的信息,通過內部培訓,督促參與錄入的人員及時錄入系統,實現系統的充分應用。
由于部分煤礦自身缺乏系統性評審的經驗,對體系管理了解不足,導致機制評審沒有真正發揮強大的作用。這需要將《指南》與《山東省風險管控辦法》《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基本要求及評分辦法(試行)》等相融合,找到制約雙重預防機制運行的關鍵點,并加以改進。如應將新出現的煤礦智能化、安全監控系統升級、人員精確定位納入雙重預防機制,實現雙重預防機制的不斷完善。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山東煤礦(企業)在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相信在上級部門的主導下,在煤礦主體責任的落實下,在全員的全面參與下,隨著不斷完善工作制度、升級信息系統,將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同隱患排查治理、煤礦雙重預防工作同現有安全管理工作、雙重預防工作同安全信息化三個方面有機融合,雙重預防機制的優勢將更加明顯,在引領和推動全國煤礦(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深入推進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