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珍,張 萌
(1.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2.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人體形態與結構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科學,開設于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是我校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是由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3門學科整合而成。人體形態與結構既是學習生理學、病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也是學習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專業核心課的基礎。因此,人體形態與結構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起著“基石”作用。本課程的開設既是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是學生未來從事臨床護理崗位工作的需要,更是學好護理專業后續醫學課程的需要。
根據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體形態與結構課程標準以及護理崗位能力標準,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為后續課堂教學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1.2.1 知識與能力目標(1)能正確描述人體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毗鄰關系;(2)掌握常用骨性和肌性標志;(3)能準確定位重要血管、神經和臟器的體表投影;(4)了解內臟管道護理技術所需要的人體形態與結構學知識。
1.2.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掌握利用人體形態與結構教學資源獲取知識的能力;(2)掌握利用人體形態與結構知識解決臨床相關問題的能力。
1.2.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養成救死扶傷的職業素質;(2)養成科學、嚴謹、求實的專業素質;(3)養成小組合作、團隊協作的社會素質[3]。
本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標本、模型對實物結構進行辨認;利用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軟件對虛擬結構進行辨認;利用學生自身對活體結構進行辨認,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人體形態與結構的教學要貼近護理操作和臨床應用,體現專業基礎課服務于臨床的理念。例如,講解尿道時聯系導尿術;講解消化道時聯系胃管置入術;講解下肢肌時聯系臀大肌注射部位;講解靜脈時聯系靜脈穿刺部位等。
現代醫學理念不僅要求醫務人員具有精湛的診療技術,更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人體形態與結構這門課程蘊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教師在傳授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知識的同時,還要發揮本課程的育人功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例如,在每次實驗課堂上,帶領學生向人體標本默哀,讓醫學生明白他們面前的人體標本是通過遺體捐贈而來的,教育學生要尊重標本、學會感恩、珍愛生命;在講述脊髓功能時,通過介紹“當代保爾”張海迪的事跡,培養學生面對挫折采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講述眼球結構時,通過聯系歌手姚貝娜捐獻眼角膜的事跡,培養學生關愛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
3.1.1 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原則 為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堅持“必需、夠用、實用”的原則。精講與臨床護理密切相關的內容,如測量血壓的動脈的名稱和位置、骨性標志和肌性標志等;略講與后續課程重復的內容,如略講人體胚胎早期發育內容,因其在婦產科護理中有詳細講述;刪減與臨床護理不相關的內容,如各器官的超微結構、全身淋巴結群的分布等。
3.1.2 以工作任務為導向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堅持以護理工作任務為導向,例如,對應臨床護士建立靜脈通道工作任務,選取的教學內容是靜脈穿刺、輸液的淺靜脈位置及走向;對應臨床護士心肺復蘇術工作任務,選取的教學內容是心臟的位置、心腔的結構、血液循環途徑、頸總動脈搏動點位置等。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主編為米健。本教材由全國各高校的正常人體結構學教師和護理專家共同編寫,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實用性和先進性,能較好地滿足本課程的教學要求。
近年來,我校生源結構呈多元化趨勢,既有統招生又有自主招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有一定差異。復雜多樣的生源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多樣化的學生。因此,應因材施教,探索分層分類教學,學生思維活躍,但對枯燥的解剖學知識缺乏興趣,教學中通過理論聯系臨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習刻苦,但學習方法不科學,喜歡死記硬背,教學中通過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喜歡獨立思考,但人際溝通能力差,教學中通過組織合作學習鍛煉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
本課程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課中通過“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4個環節開展教學;課后學生完成作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本課程是一門形態學科,內容枯燥,因此根據不同內容靈活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1)直觀教學法: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對于心臟、肝臟等重要器官形態的學習,借助模型、標本教學。(2)案例教學法:通過展示臨床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鍛煉學生利用正常人體結構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例如,患者,男,43歲,患胃潰瘍多年。餐后兩小時突發上腹部劇痛,出現板狀腹,行X線檢查顯示腹腔內有氣體。診斷為胃潰瘍并胃穿孔。請問:①胃潰瘍的好發部位在哪里?②行胃大部切除,實施空腸和胃殘端吻合,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的標志?(3)任務驅動法:把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任務,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合作完成任務,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例如,把“上肢骨”教學內容分解為“認骨”“知骨”“數骨”“畫骨”“摸骨”“拼骨”6 個任務。(4)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老人為什么容易發生骨折;面部青春痘能不能擠壓等。另外,教學中充分利用視頻、動畫等信息化教學資源輔助教學,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3.1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由理論考核、實踐考核和平時考核三部分組成。理論考核占60%,主要通過期中、期末考試來考核。實踐考核占30%,主要通過標本、模型結構的辨認,活體結構的定位等來考核。平時考核占10%,主要通過提問、作業、學習態度、實踐過程中的人文素質和責任心來考核,構建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4]。
4.3.2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由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三部分組成。領導評價通過領導“推門聽課”進行評價;同行評價通過同行之間的互助性聽課進行評價;學生評價通過學生網上評教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針對性地調整授課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借助我校新校區建設,本課程的實踐條件得到進一步完善。解剖理實一體化實驗室是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在形態學實驗室,學生通過顯微鏡和組織切片探索人體的微觀世界;局部解剖實驗室的使用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在解剖虛擬實驗室,每臺電腦上安裝了從南京醫科大學引進的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軟件,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效率;生命科學館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館藏大約有1 000件標本,每件標本都配有二維碼,學生可以掃描二維碼下載圖片到自己的手機上,有助于課下學習。實踐教學改革: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主動學習,實現從“示教”向“導教”轉變;在學習方式上,建立了小組討論和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機制;在考試方式上,多次“隨堂小考”代替了期末的“實驗大考”。
積極申報江蘇省人體形態與結構在線開放課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計劃引進數字人解剖系統,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教學;開發人體形態與結構信息化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積極申報本課程相關課改課題,提高教學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