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花
( 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骨關節康復科,山東 青島)
多發性周圍神經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四肢對稱性末梢型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綜合癥[1]。由于該病康復病程緩慢,患者由四肢功能正常到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上存在極大的壓力,不能照顧家庭,不能參加工作,不能為社會作貢獻,充滿自責感,認為家庭和社會不再需要自己,易焦慮、抑郁的心理。我科于2019 年1 月10 日收治1 例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康復患者,入院前期,患者情緒焦慮,煩躁不安,睡眠差,處于抑郁狀態。患者入院后給予康復專科護理評估,結合主治醫生、康復治療師建議,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經過積極治療后,患者抑郁狀態改善,能夠主動配合康復治療。現將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44 歲,已婚。患者于2018 年6 月10 日自覺雙下肢“冰涼感”,自行穿保暖褲、予電熱毯保暖,次日出現畏寒及全身不適,逐漸加重,未就診。6 月15 日上午患者出現表情淡漠、反應差,體溫40.5℃,口服“撲熱息痛”,體溫未見明顯下降,伴意識不清,送至煙臺市北海醫院,檢驗提示肌酶高、肝功異常、電解質紊亂、血小板低,診斷“非勞力性熱射病、休克”,予降溫、血液濾過、補液、降顱壓、氣管插管等治療,6 月19 日患者意識轉清,但頭部及四肢完全不能活動。6 月20 日轉至青島市市立醫院,予抗肺部感染、血濾等治療,后四肢肌力逐漸下降至完全不能活動。7 月2 日轉入北京協和醫院,考慮“格林巴利綜合征”,予人免疫球蛋白、營養神經治療,次日行腰穿呈蛋白細胞分離表現,行“上下肢周圍神經源性損害,運動感覺均受累”。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未恢復。7 月20日轉至北京博愛醫院住院6 個月,予抗感染、營養神經、床邊PT 等治療。為進一步康復治療,2019 年1 月07 日以“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入我院。入院查體:T36.2℃ P72 次/ 分BP130/80mmHg,體型偏瘦(身高165cm 體重35kg),患者目前神志清,鼻飼飲食,通過睜眼、閉眼、轉頭點頭交流,構音不清,認知及理解尚可。四肢肌肉嚴重萎縮、肌張力低,左上肢肌力1-2 肌,右上肢肌力0 級,雙下肢肌力1-2 級,四肢痛溫覺減退,雙側肱二、三頭肌腱反射、雙側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減退。右側胸鎖乳突肌肥大、僵硬。
康復治療:康復治療運用大關節松動訓練、下肢綜合運動訓練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患肢肌力和肢體運動功能。艾條灸治療、普通針刺以改善肌肉萎縮、疏通經絡,以提高肌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失語癥訓練,促進言語恢復。
①患者發病時正處于人生、事業的黃金時期,兒子僅有2歲,自發病以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直是丈夫一人在支撐著整個家庭,患者心理上難以接受現在的病情,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夜間睡眠質量差,對康復沒有信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家屬自述患者有自殺傾向。因此,患者的安全護理難度大。②患者右側胸鎖乳突肌肥大、僵硬,入院前期不時出現嚴重痙攣震顫,影響睡眠質量,不能進行常規康復治療。③患者發病后,大小便失禁,體重下降10KG,現鼻飼飲食,身高165cm 體重35kg,存在嚴重營養不良,骶尾部幾乎無肌肉和脂肪包裹。因此,應增強患者的營養攝入,針對性實時壓瘡的預防護理。④患者不能用語言表達,只能通過睜眼、閉眼、轉頭點頭進行非語言交流,和患者交流時存在一定的難度,也可能會發生誤解。
①患者入院1h 內由接診護士進行常規入院評估和初步康復專科評估。②患者入院24h 內由責任護士組織多名護士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康復護理專科評估,并根據專科評估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和制定詳細的護理措施。③患者入院24h 內由護士長和康復護理組長參加患者康復治療小組評估會進行康復護理專科評估匯報,與醫生、治療師一起對患者進行綜合康復初期評估,并制定詳細的康復治療護理計劃[2]。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進行抑郁評定,評分為25 分。心理干預的效果使用減分率[3]進行評價,減分率=×100%。減分率>75%為臨床治愈,50%~75%為顯效,25%~<50%為有效,<25%為無效。責任護士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護理指導及心理干預。
①確保病區設施安全,消除安全隱患。家屬24h 不間斷陪護,護士按時巡視病房,嚴密觀察患者的情緒及病情變化。②保持環境安靜,給予患者舒適護理。③遵醫囑予奧氮平片口服,該藥作用于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受體,起到抗抑郁作用[5],護士嚴格發藥到口,動態觀察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④采用心理支持技術,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疏導和穩定患者情緒,指導家屬多關心患者的心理感受,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患者丈夫的關愛是對患者莫大的心理安慰,建議家屬盡量帶患者孩子看望患者,滿足作為母親心理上的需要,向患者傳遞孩子需要媽媽,激發患者康復的動力,同時向患者傳遞醫生和護士們對她的關心,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性感受。⑤音樂療法干預: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使患者身心愉悅得到放松。⑥心理科醫生指導責任護士運用聚焦解決模式[4]改善患者情緒,以關注和引導的方式到床旁交流,構建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時給予反饋,對患者獲得的點滴進步給予表揚。
患者入院前期右側胸鎖乳突肌出現嚴重痙攣震顫,患者煩躁不安,不能進行常規康復治療。為減輕痙攣,給予正確良肢位擺放,利用電針聯合巴氯芬能控制痙攣,采用柔和按摩手法、持續牽張訓練以及冷、熱療法等綜合療法,改善患者的肌張力,緩解痙攣狀態,經口服解痙鎮靜藥物及綜合治療一周后,患者痙攣狀態得到明顯改善,能夠逐漸進行正常康復訓練。進行肢體按摩和關節活動時,循序漸進,盡可能使活動到位,避免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關節僵直。指導患者家屬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尤其是失語癥的訓練,糾正患者發音,由字到句逐步練習,促進患者言語恢復。
患者極度消瘦,大小便失禁,極易發生壓瘡,平時應保證2 小時翻身一次,并局部按摩,重點觀察骶尾部皮膚的變化,床單位保持清潔干燥無碎屑,及時更換被服。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患者康復的重要條件[7]。根據營養科醫生的指導,為患者配制合理鼻飼食,給予充足營養,增強體質,每周測量體重和皮下脂肪厚度,評估患者營養狀況的變化趨勢,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在入院初期,給予心理干預,加強安全管理,經過1 周的心理護理干預、藥物治療及綜合康復治療,在家屬及陪護的積極配合下,患者煩躁、焦慮狀態減輕,能夠積極接受康復治療,HAMD 評分18 分,減分率為28%,提示干預有效。在綜合治療的前提下,依托康復團隊及相關科室的支持,整合不同心理干預模式,有計劃地實施心理護理,經過16 天的護理干預,HAMD 評分16 分,減分率為36%,干預有效,患者能夠主動配合康復治療,痙攣狀態緩解,肌力明顯改善。康復過程中注重基礎護理和營養支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保證康復訓練正常進行。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采用心理支持技術,運用音樂療法,舒緩患者情緒,應用聚焦模式,激發患者的內在潛能,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整個過程體現了一種積極和尊重的心理干預模式,促進患者身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