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兵,丁 麗,鄧 坤,章 燕,孫會君,朱 濤
室性期前收縮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數病人為良性功能失常所致,經常規西藥治療后發作次數可明顯減少,睡眠障礙可致室性期前收縮時有復發。充分挖掘中醫學在治療室性期前收縮伴睡眠障礙病人中的作用,可調節病人心慌、氣短、乏力、納差、不寐癥狀。我院心血管內科在對頻發室性期前收縮病人給予倍他樂克(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基礎上辨證應用調脾護心方(經驗方)治療,獲得較理想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中醫辨證為心脾兩虛證頻發室性期前收縮病人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0~80(64.45±7.52)歲;病程1~6(3.02±1.42)年。治療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2~80(63.35±6.73)歲;病程1~6(2.91±1.2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所有入組病人中醫辨病歸屬“心悸病”范疇,辨證為心脾兩虛證;西醫診斷為頻發室性期前收縮;無β-受體阻滯劑使用禁忌證;無急性心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嚴重影響心臟功能的合并疾病;伴有睡眠障礙,未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治療;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病人[心功能≥Ⅱ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50%]。
1.3 排除標準 中醫辨病辨證不符合入選條件者;全程異位心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等;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嚴重哮喘等;病人已使用鎮靜、安眠藥;妊娠期及哺乳期病人;不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倍他樂克(美托洛爾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50044)47.5 mg,每日1次,早晨溫水送服。治療組予以美托洛爾緩釋片47.5 mg,每日1次,早晨溫水送服;同時加服調脾護心方,組方:太子參15 g,炒薏仁15 g,炒白術15 g,蜜遠志15 g,陳皮10 g,綠梅花15 g,茯苓10 g,茯神10 g,藿香10 g,佩蘭10 g,麥冬10 g。由我院中藥房煎好提供,每日1劑,早晚溫服。兩組觀察療程均為3周,如不能繼續治療者退出觀察,其間停用可能影響睡眠的相關藥物。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5.1 動態心電圖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1]制定。顯效:經動態心電圖檢測,治療后較治療前室性期前收縮總數下降率≥90%;有效:治療后較治療前室性期前收縮總數下降率≥50%;無效:治療后較治療前室性期前收縮總數下降率<50%。
1.5.2 中醫證候積分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2]。主癥:心悸、胸悶、胸痛;次癥:氣短、氣促、乏力、失眠;舌脈:舌質淡嫩,脈弱。主癥按輕、中、重計為2分、4分、6分;次癥按輕、中、重計為1分、2分、3分;舌苔、脈象符合分別計為1分,不符合計為0分;治療后癥狀消失計為0分。
1.5.3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3]判斷標準 PSQI組成包括5項其他項目和19項自我評估項目,其中5項其他項目和第19項自我評估項目不計得分,18項參與評分的自評項目由7部分組成,按0~3分進行評分。總分為0~21分,分數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不佳。

2.1 24 h動態心電圖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24 h動態心電圖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24 h動態心電圖療效比較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比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治療組治療后差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2.3 兩組PSQI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PSQI積分比治療前均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差值大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睡眠質量改善優于對照組。詳見表3。

表3 兩組PSQI積分比較(±s) 單位:分
室性期前收縮發病率較高,在健康人和心臟病病人中均可發生。健康人發作期前收縮多由睡眠障礙、精神刺激、工作壓力、嗜好煙酒、熬夜等誘發,冠心病病人發生室性期前收縮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心肌缺血有關。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易誘發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應積極干預以延緩心臟結構變化。部分病人雖然室性期前收縮達到良好控制,但仍有心慌胸悶、氣短、乏力、納差、不寐等癥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及工作。
中醫學認為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病機制分為“虛”“實”兩端,虛證中心脾兩虛證較為常見,以脾虛濕濁內生為其病機關鍵,多因情志改變或勞累誘發,嚴重干擾病人的生活質量。為控制室性期前收縮,臨床常增加西藥藥物劑量,部分病人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出現不良反應,如感覺異常、睡眠障礙、新發心律失常等。頻繁調整西藥,不僅影響病人信任度,同時也降低了臨床療效。中醫藥在干預室性期前收縮中,可改善病人的整體狀況,減輕西藥不良效應,有助于靶器官保護。臨證以益氣醒脾、養心安神為原則,可明顯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從而有利于室性期前收縮的治療。
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生發展受心理-生物-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調脾護心方注重綜合調理,臨床可彌補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不足。調脾護心方重在益氣醒脾、寧心安神,方中炒薏仁健脾滲濕、益氣養血;太子參健脾益氣、養血生津,相互配伍健脾益氣、養血安神共為君藥;茯苓具有健脾滲濕、寧心安神之效;茯神亦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可增強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之功,兩藥配伍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健脾、寬胸止痛;綠梅花調暢氣機、健脾開胃,與炒薏仁、太子參合用,具有增強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麥冬具有養陰益胃、清心除煩之效,可制陳皮辛溫耗散之弊,共為佐藥。調脾護心方組方精煉、合理,為我科治療室性期前收縮辨證為心脾兩虛證之協定方。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動態心電圖室性期前收縮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室性期前收縮臨床效果明確,而治療組加用調脾護心方,主要干預病人不適臨床主訴,如心中悸動、氣短、乏力、不寐等,也正因如此使對照組有明顯優勢。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PSQI積分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調脾護心方可綜合調節病人不適主訴,且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室性期前收縮、睡眠障礙均可引起心中悸動,改善睡眠障礙有利于室性期前收縮的控制[4]。睡眠障礙易引起人體機能功能失調進而影響病人的心率、心率變異性、腎上腺素軸等導致室性期前收縮難以控制[5-7]。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治療室性期前收縮本身,更要積極干預危險因素如焦慮、睡眠障礙,綜合調理病人機體失衡狀態,從而降低室性期前收縮的發生率。西藥抗心律失常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如藥物副作用大、致新的心律失常發生等;中醫調脾護心方從整體調節出發,具有多靶點、綜合性干預、副作用小、多通道調節等優勢。
本臨床觀察顯示,予以美托洛爾緩釋片配合中藥調脾護心方干預治療室性期前收縮能顯著改善病人臨床癥狀,改善睡眠障礙,有利于室性期前收縮治療。然而本臨床觀察存在病例數少、觀察指標主觀性強等局限性,臨床工作中應制定更加客觀的評判標準,在未來進一步驗證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