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世界第五大河、中國第二長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1952年10月20日,偉大領袖毛澤東站在河南省蘭考縣境內的黃河大堤上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時隔68年,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提出“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再次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還指出: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黃河貫穿9個省(自治區),全流域都有污染、都存在問題,都需要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但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這就要求上、中、下游各地區必須因地制宜,分區分類修復、治理。從青海源頭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鎮的黃河上游,流經青海、四川、甘肅 、寧夏、內蒙古5個省(自治區),河段長3472千米,占全黃河總長度的63.5%;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占全黃河總流域面積的51.3%,應該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巨大的水能優勢,黃河上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僅甘、青、寧三省(自治區)就有大小水電站20余個;而建設水電站、興修水庫,就必然出現大量的水庫移民。水庫移民又是一項既涉及不同利益主體又涉及各相關部門、各相關領域的系統工程,水庫移民工作涉及政治、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許多方面,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敏感性都很強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移民問題對經濟建設既有意義深遠的促進作用,同時又有著不可忽視的制約影響。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水庫移民這一過渡性群體是否能被妥善安置和得到有力的后期扶持,以開展可持續、高質量的生產、生活,既關系到新建水庫工程的成敗,又關系到社會大局的穩定。然而,一是黃河上游水庫大多集中于民族地區。這些民族地區又是我國比較貧困的地區,GDP在全國排名中倒數,成為西北地區的經濟塌陷區,相對于其他移民區處于競爭劣勢。二是黃河上游水庫移民生產生活仍舊困難。長期以來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事業發展緩慢,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依然相對落后,移民與當地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實際生活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地區還有擴大的趨勢,這就造成了移民心理上的失衡,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那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好書,對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這本書就是由西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劉燕華教授和胡曉婷講師編撰、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性編著——《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
《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一共8章23節29萬余字,分為7大部分:一是從理論上對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的科學內涵,DFID修正模型等內容進行了梳理和綜述;二是從總體上概括了研究樣本區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三是提取案例,利用生態承載力對水庫移民區的自然和生態環境進行測算,提出生態資本支持下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四是揭示教育和人力資本對可持續生計的阻礙因素,提出教育和人力資本支持下的可持續生計對策;五是從社會資本的視角,分析社會資本的離散狀況,提出社會資本的現代治理體系;六是創造性地分析了心理資本在移民“扶貧扶志”方面的支持作用;七是從金融資本支持的視角,對庫區移民可持續生計進行了研究,提出除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外,關鍵要將金融產業與后期扶持項目和庫區產業融合,提升庫區經濟總量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第一次修訂了國外研究的資本干預模型——DFID(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即英國國際發展部),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在DFID模型的基礎上,將這些制約因素修正并歸納為:生態資本因素、社會資本因素、金融資本因素、教育和人力資本因素和心理資本因素。并根據黃河上游移民區實際,從生態資本、教育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金融資本五個方面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走訪,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案例,系統分析了五大資本模型下的水庫移民在生態、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存在的問題,對提升黃河上游移民區社會管理和民生保障研究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完善和補充了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對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的研究在國內尚屬首例,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移民理論體系。基于DFID修正模型視角對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進行研究,為水庫移民進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將可持續生計理論應用于對水庫移民問題的研究中,不僅使水庫移民能得到充分的短期資金扶持,而且還能使他們具有長期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從而改善現實的生活狀態,提高移民的謀生能力,為解決水庫移民普遍存在的移民貧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從生態資本、教育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視角研究了黃河上游水庫移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重點關注少數民族移民區的民生發展、生產生活狀況,深度分析水庫移民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開展國家扶持和移民自主創新創業協同聯合,讓水庫移民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并從制度層面探索建立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保障的長效機制,拓寬和豐富了我國移民問題的研究范圍和內容,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移民理論體系,回應了學術界一直探求的一個重大問題。
《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采用了質化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實地調查入手,分析案例,與理論比較,得出結論。五大資本的研究均來源于實地調研、問卷和訪談,從書中大量的表格、數據和問卷就能看到編者扎實的工作、對社會研究的嚴謹細致以及反映問題的實事求是。比如,書中《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調查問卷》、少數民族地區庫區移民經濟發展調查表》《水庫移民區生產生活出路問題問卷調查》三個問卷共設問題190多個,選項600余項。再如,通過實際調查分析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區土地征用等管理制度特點和制度變遷的有效性,對我國水庫移民區征地補償等管理機制構建和修訂提供了有益補充,為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保障制度設計和實施提供決策借鑒,等等。
總之,在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背景下,您如果想了解黃河上游水庫移民的生計現狀、存在問題、制約因素,想知道如何通過生態資本、教育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金融資本來支持,或者解決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問題,請閱讀《資本支持下的黃河上游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研究》。
(作者系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