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美學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深受中和之美及溫柔敦厚思想的影響,運用了虛實相間的藝術手法,嚴格遵循詩歌聲律與空間藝術,描繪出了靜謐優美、清明澄澈的春江月夜圖。
張若虛是初唐末到盛唐初的詩人,《全唐詩》一共收錄了他的《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兩首詩。《春江花月夜》是被人傳誦的名篇,前人王闿運評為“以孤篇壓倒全唐”,聞一多先生認為是“詩中的詩,巔峰上的巔峰”,這首詩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表現出了中國古典美學特征。
一、中和之美和溫柔敦厚的詩教思想
《春江花月夜》是唐詩的典范作品,是“詩中之詩”。其思想內容和形式也都是符合儒家中和之美和溫柔敦厚詩教的典范。詩的開篇描繪了海天一色的宏闊場面,大江婉轉流過長滿鮮花的原野,這是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圖,其在審美形態方面符合“優美”的特征,更為下文提供了一個寥廓背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詩人用蒙太奇的手法描寫了幾幅恬靜優美的畫面。詩歌的后半部分渲染離愁別緒,“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游子像白云一樣緩緩離去,青楓浦上的思婦不勝憂愁,游人駕著一葉扁舟漂泊在大江之上想念美麗動人的思婦,明月樓上的思婦在撩人的月光下無法睡去,心里有“卷不去”“拂還來”的離愁,兩人同時面對著明月默默地向對方轉遞思念之情,想象傳說中的“鴻雁”和“魚龍”傳書。在這里情感又達到一個高潮,詩中的思婦在明月樓上守候,從夢里的落花流水想到自己青春易逝,產生“悔教夫婿覓諸侯”的想法,淡淡的憂愁籠罩著詩文,充分體現了“中和”的思想和“溫柔敦厚”的詩教,詩在月亮落到江畔,想象游子歸來之中戛然而止。
詩中到處洋溢著情感,人生短暫之情、思婦游子的離別之情。但詩人把情感都寫得恰到好處,符合“中和”之美的思想和“溫柔敦厚”的詩教,一腔感情通過“春”“江”“花”“月”“夜”等優美的意象含蓄蘊藉地表現出來。在淡淡的憂愁之余,全詩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江夜景圖,詩中處處洋溢著靈動氣息,再加上歌行體平仄相互交錯的特點,使人陶醉其中。
二、虛實相間的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藝術鮮明的特點就是“以虛襯實”“計白當黑”,這一點在中國詩歌里表現得非常突出。中國詩歌一般是通過虛實變化、有無相生來勾起欣賞者的聯想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共鳴,往往江面上漂浮著幾只小船,遠處則是虛無縹渺的小山,造成一種和諧的畫面,中國古代無論是上古的神話傳說還是近代律詩都和中國畫一樣給人造成一種朦朧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實寫月亮從江平面上冉冉升起,其中的海就是一個在想象中虛構的意象,詩人看到眼前大江洶涌聯想到大江應該與海平面連起來,表現一種寥廓的境界。“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是月光照耀下的江邊原野,在月亮的照耀下樹上的野花像冰粒一樣潔白無瑕是虛寫。“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則純粹是詩人的想象,是虛寫。虛實相間還表現在夢境的描寫,詩的后半部分“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中,思婦用落花來比喻自己的易逝青春年華,春天過去一大半游子還杳無音信是虛寫。“斜月沉沉藏海霧”寫在海霧籠罩下月亮西沉,暗示時間的變化是實寫。整首詩虛實相間,拓寬了詩歌的藝術空間,同時也增加了夢幻色彩,給人一種朦朧美。
三、詩歌聲律與空間藝術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到唐朝的時候聲律已經基本定型,對詩歌的聲律要求很嚴格。由于平仄的講究,詩的對句和出句粘連,上句與下句及同一句里平仄相交錯,這樣便于詩歌的意象的跳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型的歌行體,雖然不像律詩一樣有精工的平仄,但整體音律和諧流暢,全詩共36句,分為9章節,每章均可看成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各章之間采用逐句換韻的手法,詩歌的內容也隨著韻腳的轉變而變。第一節押“庚”韻,主要寫月亮初出,海天一色的闊大氣象;第二節押“寒”韻,主體由寫月改為寫花,第三節押“痕”韻,寫月光朗照下的潔白花朵和詩人的遐想;第四節押“齊”韻,寫宇宙的無窮和人生的短暫,第五章押“侯”韻,轉變為寫離愁別緒,開啟詩歌的后半部分;第六節押“開”韻,寫思婦“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之情;第七節押“痕”韻,寫傳說的魚雁傳書,第八節押“麻”韻,寫夢里落花流水;最后一節押“模”韻,寫月落。可以看出平聲和仄聲相互交錯,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情意濃烈,有低潮也有高潮,表現出詩人的思緒萬千和不斷變化的心境,聲情并茂,婉轉流暢、繞梁之音不絕,從而體現了宗白華所說的節奏化、音樂化的宇宙感。
四、總結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儒家的“中和”思想和“溫柔敦厚”的詩教為指導,以江月落筆,俯察江海詩化的巨大空間,使用了虛實相間、空間的巨大跳躍和聲律對仗的藝術手法,運用中國古代典范意象“春”“江”“花”“月”“夜”描寫了一幅水墨畫卷,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尋人生歸宿同時,無限叩問了冥想永恒的千古之謎。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商務印書館,2006年10月第一版
[2]朱立元.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省級課題《基于審美鑒賞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的實踐研究》GS[2018]GHB3797。
(作者單位:康樂縣第一中學)